共23题,约180510字。
2025-2026学年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3题,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第Ⅰ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DeepSeek在写作方面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有作者分享了自己与DeepSeek合作撰写长篇小说的经验。在创作过程中,DeepSeek展示了其强大的能力,能够根据作者的模糊想法生成详细的故事情节、角色设定和背景设定。作者提到,DeepSeek不仅提供了完整的架构,还允许用户设置专项助手来持续帮助完成宏大的任务,如复杂文明冲突背景下的长篇小说创作。
尽管如此,但窃以为,人类写作无须过于悲观。尤其是对于那些在文学写作领域已然臻于较高水准的作家而言,更不必为此忧心忡忡。这里的底层逻辑在于,人类写作更注重个性化书写的优势发挥。从文学写作的内部创构与外延效果来看,人类作家可以通过独特的视角、情感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深刻内涵和感染力的作品。与DeepSeek相比,人类作家在理解和表达人类乃至动物的复杂多样的情感,以及与之相关的个人经历和感受方面,显然更胜一筹。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和深度是DeepSeek目前难以完全复制的。
人类作家具有无限的创造力,能够创造出全新的概念、故事和语言风格。这种原创性是DeepSeek在短期内难以超越的。通过个性化的写作,人类作家可以在文学、艺术和科学等领域创作出独一无二的作品,引领潮流和创新。人类作家深受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能够在作品中融入丰富的文化元素和历史背景。这种深度的文化理解使得人类作家的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相比之下,DeepSeek生成的文本可能在文化深度和历史背景方面显得较为薄弱。
DeepSeek在写作辅助、知识储备和文本生成等方面固然表现出色,甚至得到一些作家的认可和赞赏,但这些评价主要基于特定用户的个人体验,其他作家的看法未必都能认同。毕竟,人类作家可以通过与读者的互动,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反馈,从而不断改进和完善作品。这种动态的用户体验是DeepSeek目前无法实现的。通过个性化的写作,人类作家可以与读者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从未来学的视域来看,尽管DeepSeek在智能化写作方面取得了惊世骇俗的突出成就,但人类写作的个性化优势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融合了人类智慧和机器智能的创作形式,而聪明的人类作家则完全可以借力打力,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的优势,最大化地发挥人类写作者的特色优势。换言之,未来的人类作家写作可能会更多地采用人机协作的方式。在此过程中,人类作家提供创意和情感基础,而AI则负责处理细节和逻辑推理。这种协作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写作效率,还可以结合两者的优势,创作出更加丰富和多样的作品。
(摘编自周思明《DeepSeek来袭,细思极恐或喜大普奔》)
材料二:
无论古今中西,都十分强调艺术创作内蕴的创造性。艺术史学者詹森在其所著《艺术史》序言中特别强调“艺术创作”与“制造”的不同:制造侧重于“技”的层面,工匠们从一开始就知道自己要制造什么样形态的产品;而创作更强调“艺”的层面,艺术家更看重的是灵活甚至冒险的调整。相较之下,目前AI创作的生成过程更近乎于“技”的一端,因为其往往是按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DeepSeek在写作方面具有强大的能力,能帮助作者完成复杂文明冲突背景下的长篇小说创作。
B. 人类作家在未来的写作过程中,将会采用人机协作的方式,提高写作效率,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
C. 目前AI创作的生成过程更接近“技”的层面,程序更擅长撰写程式化文本,而不擅长创作诗歌等。
D. 人工智能现在还只能依靠被投喂的材料模拟情感体验和思考,导致它在原创性方面的表现不尽人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具有独特的视角、情感和创造力,人类作家在理解和表达复杂情感、展现文化深度和历史背景方面比DeepSeek更具优势。
B. 人类作家可以通过与读者的互动,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作品,从而与读者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系,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C. DeepSeek只能完成“风格迁移”,而人类却能创造出新的风格范式,这与人类能从精神和思维层面对以往作品进行学习有关。
D. 人工智能虽具有一定 创造力但不具备独创性,因此,它只能为人类作家的写作锦上添花而无法创作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杰作。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是( )
A. DeepSeek创作的散文《家乡的春天》语句流畅,用词精准,描述细致,获得广大读者的普遍赞誉。
B. 某网络写手利用AI将自己的模糊想法生成详细的故事情节,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创作出16本小说。
C. 美联社自2014年起使用AI写作平台自动生成企业财报新闻,每季度能生成4400篇企业财经报道。
D. 作家孙甘露的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故事情节奇崛,人物刻画精细,荣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
4. 材料一在论证“人类写作的不可替代性”这一论点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李蕾是一名自媒体创作者,日常工作主要是撰写书评、影评等。请根据材料内容,为她在使用人工智能写作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借两则文本探讨AI写作与人类创作差异互补。材料一以DeepSeek为例,肯定AI辅助创作高效,强调人类在情感、文化与原创性上不可替代,提出人机协作方向;材料二从艺术本质切入,指出AI局限于技术模仿,缺乏创造性突破。两则材料递进论证,用对比、举例等手法,逻辑清晰辩证。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将会采用人机协作的方式”错,说法绝对,根据材料一“未来的人类作家写作可能会更多地采用人机协作的方式”可知,原文说的是“可能”。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标
王愿坚
天边上,最后那一小块挂着晚霞的云彩,轻轻飘闪了一下,眨眼工夫就消失了。夜色,像块奇大无比的灰布,悄悄地伸展开来,罩住了整个草地。
通信员罗小葆一手拄着那根用来探路的木棍子,一手抓着腰间那块小木牌,呆呆地看着这夜幕四合的情景,不知要往哪里走。
过去的六天里他都是跟在连队里走的,他用不着打问路线,用不着辨别方向,只要把自己那块心爱的小木牌往老班长背包上一挂,瞅着它一步不落地走就行了。那块识字木牌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