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0630字。
2025-2026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物通讯是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主要内容的通讯类型。人物通讯在写作上文笔细腻,描述事实详尽,常常和议论、抒情结合起来,人物形象较为丰满,精神境界得到充分揭示,因而篇幅较长,在时效性上不如人物消息,也正因为如此,它比人物消息在形象和语言上具有更高的审美要求。
人物通讯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也就是根据人物所具有的新闻价值来选取的新闻事件,必须是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事件,必须是最具代表性的事件。而且需要找准表现角度,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尽可能地把人物性格与细节融合在事件里,使文章可读,人物可亲。而人物通讯中的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情感、气质、性格的具体体现,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最直接的方法。
除了塑造新闻人物的形象美,人物通讯还要重视在新闻写作上展现人物通讯的语言美。
新闻作品的语言美,是指新闻作品的语言审美属性和所呈现出来的审美价值。由于新闻的特性,新闻作品的语言美不体现在华丽的辞藻上,也不像文学作品,运用合理想象、夸张、类比等修辞美化语言。因此零度修辞和纯文本写作的方式,尤其适用于人物通讯。
写作人物通讯时用词上对形容词的选择应该尽量审慎,甚至少用。因为形容词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色彩,反映了作者的主观意识。并且还要少用含混不清、笼统的词语。文章中尽量不要用“不久前”“最近”等笼统的时间概念,也不要用“许多”“极少数”“大概”“也许”等模棱两可的词语。用词要确切,用语要恳切,具体准确的描述比空洞华丽的形容更能立体地展现人物,也更具有语言上的美感和冲击力。
另外人物通讯的语言还应通俗简练。通俗简练,即能用常用词语说明的,就不用生疏词和生僻字,同时斟酌字句,删除多余的字词,比如(长期的)夙愿,平均每(一个)人,主要演员(的扮演者),避免词义重复的词语出现。在通俗简练的基础上,新闻作品中的语言在刻画人物、表达情感的同时也能够体现作者的写作风格,使新闻语言富于个性美。
(摘编自《浅析人物通讯的形象美和语言美——以〈人民日报〉的人物通讯为例》,有删改)
材料二:
新闻写作是采访人生,散文创作则是咀嚼人生。长久以来,很多人都认为在新闻和散文之间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新闻没有必要自我封闭。人物通讯写作可以借鉴散文的写作手法,把呆板的材料变成生动活泼的新闻事实,把人物写得更立体、更有吸引力,充分凸显人物通讯的新闻价值,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人物通讯之中所运用的散文式笔法并不等于散文,散文式笔法与散文既有联系,也有区别。首先,散文式笔法既具有散文的特点,又具有新闻的特点。有散文的灵动自由随意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物通讯中 人物语言必须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引用人物的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最有效的方法。
B. 新闻作品的语言美既不体现在使用华丽的辞藻上,也不体现在运用合理想象、夸张、类比等修辞上。
C. 借鉴散文的写作手法,人物通讯中的新闻事实可以变得生动活泼,人物可以写得更立体。
D. 读者阅读具有美感的人物通讯会被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深深打动,滋生出欢乐、激动等感受。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物通讯塑造出人物形象美,要选择适当的新闻事实还要找准表现角度,把握人物与事件的内在联系。
B. 材料一主要从形象美和语言美两个维度展开,明确了人物通讯在这两方面的审美要求及写作方法。
C. 用散文式笔法写作的人物通讯真实严谨,灵动自由随意,文字优美,简明精练,有记者的个人风格。
D. 记者采取开放的态度,灵活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和创作手法,就可以写出让人认可的优秀的人物通讯。
3. 下列选项的文字表述,最能体现材料一中关于人物通讯语言美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描写医学界名人的人物通讯《多重角色王宁生》,作者选取王宁生教授的三次归国记,并强调妻子跟随归国这一事例。
B. 《红星照我去长征——访95岁老红军寇延庆》这篇人物通讯中,作者特别记叙了老红军的话“要是没有朱老总在关键时刻救我一命,我活不到今天。”
C. 《母亲节话母亲——访香港特别行政区临时立法会主席范徐丽泰》这篇人物通讯作者选取了“母亲节话母亲”的角度。
D. 人物通讯《有将挽狂澜》中未见一个修辞性的形容词,然而将军临危不乱、英勇冷静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4. 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散文式笔法可以运用在人物通讯中的原因。
5. 请运用材料中的观点,对下面的人物通讯片段进行简要评析。
许多同志担心他在大风大雨中奔波,会加剧病情的发展,劝他不要参加,但他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同志们的劝告,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不愿意坐在办公室里依靠别人的汇报来进行工作……
他站在洪水激流中,同志们为他张了伞,他画了一张又一张水的流向图。
调查队在风里、雨里、沙窝里、激流里度过了一个月又一个月,方圆跋涉了5000余里,终于使县委抓到了兰考“三害”的第一手资料。全县有大小风口84个,经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1600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
焦裕禄同志,你没有辜负党的希望,你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你的任务,兰考人民将永远忘不了你。你不愧为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起来的好党员,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不愧为人民的好儿子!
(选自《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有删减)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人物通讯的写作原则及其艺术表现手法。材料一强调人物通讯通过细腻的写作和准确的语言塑造生动的新闻人物形象,要求语言简练、客观,避免主观情感。材料二则探讨散文式笔法在人物通讯中的应用优势,指出其灵活性、个性化与散文相似,但又保持新闻的真实性。讨论的核心在于如何通过形象美和语言美,使人物通讯更具吸引力,同时满足读者的审美需求。文章结合实例,提出多样化表达和创新的必要性,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最有效的方法”错误,依据“引用最具表现力的人物语言,是展现新闻人物形象美最直接的方法”可知,应是“最直接的方法”。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睡二指
王愿坚
1935年,镇蛟岭……突起的峰峦、茂密的树林。一支不大的部队正沿着这丛林中的小路急匆匆地走着。这是个奇怪的行军行列:从队首到队尾扯着一条绳子,战士们一个个紧抓住绳子,脚步踉跄地往前赶。
这便是他所指挥的那支红军游击队。
这天,秘密交通送来了上级的命令:要他们立即动身赶到武功山区,和大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