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6950字。
  2026届浙江省浙江强基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1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书信和日记,都带有私家著述的性质。书信写给一个人或一家人,日记写给自己。在古代,书信往往是写在简牍上的,所以又叫“尺牍”。林语堂曾把日记、尺牍与论文加以比较,说得很有意思:“论文材料是天子王侯、部长科长之事,尺牍材料是朋友借贷、感兴抒情之事,日记材料是朝夕会谈、中夜问心之事。故论文公,尺牍私,而日记私之又私。”
  “私”之一字,可以说是书信和日记一个重要的特色。这两种文体,在写作时,都是不拟公开发表的,至少在许多作者生前是这样的。晚清文史学家李慈铭活着的时候,常将他的《越缦堂日记》借给人看。所以鲁迅揶揄他说,越缦写日记时就预备付印的。书信和日记,如果写的时候就想着公开发表,那么与别的著作就没有什么两样了,作者于无意中难免加意矜持,这样一来便失了天然之趣,也就损伤了书信与日记的命根。因为人在前台的架子,总与在后台的面目有些不同。当然,名人的书信和日记,在他身后出版,以供研究之用,那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为“私”,所以“真”。别的著作里不记的事、不说的话,在书信和日记里,可能无所顾忌地记得更加真切,更加真实。黄虎痴编《明人尺牍墨华》自叙云:“短束片札,亲手自书,或言国政,或言交情,或言家常,琐屑极细极微之事,大抵皆仓卒濡毫,不假修饰。寥寥数语,流落人间,而其人品之醇驳,性情之邪正,往往于无意中流露而出。则以言观人,莫尺牍若也。”这“流落”与“流露”的词儿,甚有意趣。一个是说明这些书信不是预备发表,而是作者身后不由自主地风流云散;一个是说其中表达的感情是自然流出而非加意做作。
  除了“私”和“真”,“琐”恐怕也要算书信和日记的一种特色了。
  历史上的大事件,书信和日记不是不可以记,但那更多的是官书的事,志在立言,意存褒贬,而非书信和日记的正宗。我们不妨拿鲁迅的日记与他的文章作个比较。鲁迅的杂文,深刻隽永,有风云之气、辛辣之味,颇多时代的痕迹、历史的面目。而他的日记,写的多是信札往来、银钱收付,买了什么书、来了什么客等等。当初,他就这样一天天地记下去。今天,我们这么一页页地往下读,或者有人要怪其太琐碎了吧。但日记的特色,就在这琐碎之中体现出来了。正如林语堂说的:“论文只谈要紧事,尺牍可谈要紧及不要紧事,日记并可谈最不要紧事。惟有好的尺牍写来必似日记。谈不要紧事,方是佳翰;写无事忙信,才算知交……”
  一个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高声大气、发空洞的议论,大概都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写出那种看似说平常琐事,却淡而有味、言之有物的东西。有一位作家就说:“身边琐事我自己最不会写,却很喜欢看这一类的文章,可是又难得看见好的。因为大抵都不够琐。”
  书信和日记,都是大家爱看的东西,可惜现在文情俱佳的不很多了。所以,披览前人的这类著作,作为思想性情的陶养或作文的预备,大概不是无益的吧。
  (摘编自田之章《书信与日记》)
  材料二:
  红色家书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写给家人的书信,与普通家书最大的区别在于其将家庭事务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字里行间流露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家庭责任与国家使命,显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对家情、国情、民情的关切。虽然在特定历史时期承载了一些党的政治动员与宣传功能,但总体来说作为“写信人内心世界的反映”,红色家书诠释出中国共产党人以家庭为基点、以国家为核心、以天下为己任的深沉浓厚的家国情怀。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私”这一重要特色给书信和日记带来了天然趣味,一般来说,这两种文体在许多作者生前是不拟公开发表的。
  B. 材料一认为,书信、日记与官书不同,前者多记生活琐事,后者则记历史大事,而很多好文章、知心友就隐在书信和日记的琐事中。
  C. 材料二认为,红色家书虽在特定时期承载了党的政治动员与宣传功能,将家庭事务与国家命运联系起来,但依然体现书信“私”的特色。
  D. 材料二认为,红色家书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以“国之不存家何在”来诠释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之间的紧密关系,将爱国情怀融入家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说李慈铭“写日记时就预备付印的”,话虽有几分调侃,却也点出了其日记失去了“私”这一重要特色,算不得真正的日记。
  B. 书信和日记的内容一般不为外人所见,其言语和感情更贴近书写人的本真,故而更便于读者深入理解书写人的人品和性情。
  C. 红色家书首先表现中国共产党人对“家”的情感与责任,因而在家书中与家人交流情感、处理家庭事务是红色家书最重要的作用。
  D. 中国共产党人所遵循的根本价值理念是“一切为了人民”,革命战争年代和和平建设时期的家书始终将这一理念贯穿其中。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黄永玉在致曹禺的信中就将平时难以启齿的话直接表达出来:“你知道,我爱祖国,所以爱你……我不对你说老实话,就不配你给予我的友谊。”
  B. 邓颖超在给即将出院的周恩来的信中细细地叮嘱:“现仅提你注意,出院前定要详细问下王大夫,以后疗养应注意的各种事项,勿疏忽为盼!”
  C. 《答司马谏议书》从“书”字看是一封王安石写给司马光的信,标题中称呼司马光的官称,内容谈论的是与“受命于人主”的变法相关的国家大事。
  D. 毕业生陈琪给张桂梅写信说:“这三年您做了很多,可太多是我们这个叛逆年龄无法理解的……高三的无数个日夜有您陪伴胜似千杯牛奶万碗鸡汤。”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
  5. 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下面这封家书呈现出来的特点。
  宁儿: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你的母亲赵一曼[注]于车中
  [注]赵一曼: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活动,1936年牺牲,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借两则文本对比,呈现书信文体多重维度。材料一以林语堂、鲁迅等为例,剖析传统书信“私”“真”“琐”特质,凸显其非公共性的本真价值;材料二聚焦红色家书,揭示其在家国同构中超越私密性的政治文化意义。二者互补,分别从文学审美与历史社会学视角,构建书信多元阐释空间。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红色家书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以‘国之不存家何在’来诠释个人家庭与国家民族之间的紧密关系”错误。由材料二“在山河破碎之际,中国共产党人……以‘国之不存家何在’诠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生产建设问题与家人通信往来”可知,“国之不存家何在”仅对应山河破碎的革命时期,并非“各个历史时期”。
  故选D。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长安的荔枝 注】(节选)
  马伯庸
  一匹疲惫的灰色阉马在山路上歪歪斜斜地跑着,眼前这条浅绿色的山路曲折蜿蜒,像一条垂死的蛇在挣扎。黏腻温热的晨雾弥漫,远方隐约可见一片高大雄浑的苍翠山廓,夸父一般沉默峙立,用威严的目光俯瞰着这只小蚂蚁的动静。
  李善德面无表情地抱住马脖子,每隔数息便夹一下马镫。虽然坐骑早已累得无法跑起速度,可他还是尽义务似的定时催动。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