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300字。
浙江省舟山市五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调研
语文试卷
考生须知:
1. 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个西方人开始阅读中国哲学著作时,第一个印象也许是,作者的言论和著述往往十分简短,甚至互不连贯。打开《论语》,每一小段只包含几个字,各段之间往往也没有联系。打开《老子》,全书只有约五千字,但是老子的全部哲学都在其中了。习惯于用长篇大论进行理性论辩的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会感到摸不着头脑,不知这些中国哲学家在说什么,由此不免会认为,这是中国哲学家的思想不够连贯。假如果真是这样,中国哲学就不存在了。不相连贯的思想,怎能称得上是哲学呢?
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述,表面看来似乎不相连贯,乃是由于它们本不是专门的哲学著作。按照中国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应当去教堂。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为了成为某种特殊的人。因此,中国没有专业的哲学家;非专业的哲学家不认为自己要写专门的哲学著作。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专门哲学著作的哲学家比有专门著作的哲学家,为数多得多。要了解这些人的思想,就需要从他们对友人和学生的言论集和书信中去辑录。因此其中不免有不相连贯,甚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这是不足为怪的。
在有些哲学家如孟子、荀子的著作里,的确也有长篇大论的文章。但是和西方哲学家的著作相比,它们仍显得篇幅短小,未曾把道理讲透。这是因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格言、警句、比喻、事例等形式表达思想。格言总是简短的,而比喻和事例则总是自成段落,与前后文字不相衔接的。用格言、比喻和事例来说理,难免有不够透彻的地方,只能靠其中的暗示补足。明述和暗示正好相反,一句话越明晰,其中就越少暗示的成分;正如一种表达,越是采取散文的形式,就越不像是诗。中国哲学家的语言如此不明晰,而其中所含的暗示则几乎是无限的。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这是中国诗歌、绘画等各种艺术所追求的目标,它也同样成为中国哲学家表述思想时的风格。
《论语》和《老子》中的简短词句是充满提示的箴言。正由于富于提示,才使它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我们如果把《老子》书中提到的概念列举出来,重述一遍,可能用上五万字或五十万字,它可能帮读者了解《老子》一书的含义,但它本身将成为另一本书,而永不可能代替《老子》原著。郭象把《庄子》书中的诗句用散文予以重述,他的论述比《庄子》一书清晰得多。人们会问:两者之中,哪个更好呢?后来一位禅宗僧人曾说:“曾见郭象注庄子,识者云:却是庄子注郭象。”
(节选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
材料二: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习惯用长篇大论进行理性论辩的西方学生常对中国哲学著作感到困惑,因为中国哲学家思想不够连贯。
B.中国哲学家惯用格言、警句、比喻和事例等形式来表述思想,这些可能导致著作语言的暗示性比较强。
C.在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精神、思想是否正确尚无法确定,但通过第二阶段的成败就能立即确定。
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经过由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对事物的认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历史上并未将哲学当成专门行业,也没有专业的哲学家,哲学发展滞后于西方。
B.中国哲学家的著作有些地方表述不够透彻,但也因此使简短词句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C.如果脱离实践,人民群众就无法掌握正确思想,不能更好地改造社会、改造世界。
D.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为重大,它将检验此前的理性认识正确与否。
3.下列语句,不能体现选文冯友兰所说的中国哲学著作表述风格的一项是()(3分)
A.井蛙不可以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庄子》
B.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
C.知是行之成,行是知之始。——《传习录》
D.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荀子》
4.请结合材料二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正确的思想”下一个定义。(不超过60个字)(6分)
5.根据材料一相关论述文字,简要分析《〈老子〉四章》与材料二论述风格的不同之处。(4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亮剑(节选)
都梁
李云龙突围后,带领残存的30多人撤往二营驻地桃树沟。
对于独立团来说,这次亏吃大了,政委赵刚负了重伤,人已经奄奄一息了。李云龙派出一个排的兵力护送赵刚去总部医院治伤,他对昏迷中的赵刚说:“老赵,你去安心养伤,你千万要挺住呀,你答应过我,不把鬼子赶跑,咱俩谁也不许死,你听见没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