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8000字。
  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教学调研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19分)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选自鲁迅《拿来主义》)
  材料二: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抛来”不同于“抛给”,但与“送来”的本质相同,列强“送来”的洋货,让中国清醒的青年们感到恐怖。
  B. 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有些未被我们重视的传统文化,西方人却评价甚高。
  C. 王蒙、冯骥才、张贤亮等的作品被介绍到西方,还有专著来论述,说明西方学者对中国当代文艺有较多的关注。
  D. “送去主义”送的是中国的“古董”和“活人”,目的是“发扬国光”,强调输出,与“拿去主义”基本上相同。
  2. 下列对材料画线句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画线句强调我们一味地送去,甚至没有主张“拿来”,自然引出下文“自己来拿”的阐述。
  B. 材料一“礼尚往来”在这句话中强调有来有往的对等交流,加引号说明它直接从《礼记》中引用。
  C. 材料二画线句强调了交流的双向性特点,“拿来”与“拿去”互为补充,前者是条件,后者是目的。
  D. 提倡“拿去主义”有助于激发中国文艺人创作新的文化成果,提升中国文艺的输出价值和竞争力。
  3. 下列选项能够佐证材料二加点词“双向流程”这一说法的一项是(   )
  A. 我国的钢铁企业从国外进口大量的铁矿石,经过深度加工后,再将钢铁制品再大量出口到国外。
  B. 唐代的音乐、舞蹈、绘画受到少数民族的影响,同时,道教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广泛传播。
  C. 各戏曲剧种互相借鉴交流,京剧、川剧、秦腔同演《白蛇传》,同戏不同腔的表演受到戏迷欢迎。
  D. 某出版社翻译了大量的俄语作品,推向市场,又将刘慈欣的《三体》翻译成俄语,带到了俄罗斯。
  4. 结合具体内容,简析两则材料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
  5. 请分析两则材料观点的异同之处。
  【解析】
  【导语】这两篇材料围绕文化输出与输入展开讨论。鲁迅的《拿来主义》批判了单向的“送去主义”,强调主动“拿来”的重要性,语言犀利讽刺;陈诏的《拿去主义》则补充提出文化输出的必要性,主张双向交流,语言平实理性。两文共同体现了文化自信与开放态度,但论述角度和风格各异。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但与‘送来’的本质相同”错误。根据材料一“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可知,材料一明确指出“抛来”与“抛给”(即“送来”)本质不同,“送来”带有强制和掠夺性。
  C.“还有专著来论述”错误。根据材料二“非常高兴地看到,近几年来,西方学者开始对中国当代的文化艺术有了较多的关注,就以文学方面来说,王蒙、冯骥才、张贤亮等作家的作品已陆续有了各种译本,被介绍到西方,有的还有专著论述,成为新一代汉学家的研究课题”可知,“有专著论述”的是“有的”作品,并非全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①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②辛弃疾天生孔武高大,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为了光复大业,他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不想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