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6990字。

  姓名:________________    准考证号:________________
  秘密★启用前
  2025-2026学年高二年级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用0.5毫米的黑色笔迹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40年8月,我在晋察冀军区第一分区三团一营四连任通讯员,加入八路军3个月,我就参加了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我团主攻的目标是日军驻守的井陉煤矿。
  8月21日凌晨4时左右,我连沿交通壕和敌人展开了争夺战,我随连长韩金铭、四班长小张和卫生员小李,冲进山下的碉堡。碉堡里冒着烟,连长韩金铭打着手电筒,我们看到几具日军的尸体横在地上,其中一具日本妇女尸体旁有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呆呆地望着我们,我们断定她是这名妇女的孩子。日军还一个劲向碉堡射击,小李不幸中弹,倒在我的旁边,牺牲了。连长马上命令我:“杨仲山,快把这小孩护送到营部的救护所去。”我把她抱起,迅速地撤离火力交织的碉堡,沿交通壕奔向救护所。
  我抱着小女孩,钻进路旁的高粱地,向青纱帐的里边转移,高粱叶上的露水打湿了我们的衣服,我怕小孩着凉,蹲在地上搂紧她,随手摘下高粱叶为她驱赶蚊子。远处枪声停了,天已拂晓,我拿出随身带的干饼给她,干饼硬邦邦的,又没有水,难以下咽,她接过去勉强吃了半块。这么小的年龄,就经历了战争的惊吓,又失去了母亲,让人心疼。
  早上7点多钟,见到前边的村子有老乡来往,我拉着小女孩离开潮湿的高粱地,沿大路赶往营救护所。我向营长赖庆尧汇报了护送日本小姑娘的情况。营长当即说,好好照顾她,赶快送往后方,走不动,就用担架抬。
  我8点多钟赶回连队,继续参加战斗。战友们把日本小女孩母亲的尸体和几具日军尸体在土山上掩埋了。几天后,我在《晋察冀三日刊》上看到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已派人把日本小姑娘送回日军驻地的消息。我的心里很温暖。非常痛心的是,1941年,连长韩金铭阵亡,姓张的四班长被叛徒打死,在碉堡中营救日本小姑娘的,唯有我是幸存者。
  1978年,我从天津警备区某师副政委的位置上离休。1980年,正值百团大战40周年,5月28日,我从报纸上看到了《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的文章及聂荣臻同志手牵日本小姑娘的照片,一眼就认出了这个小姑娘就是自己当年救出的小女孩。我才知道小女孩名叫美穗子。这篇文章发表后不久,日本《读卖新闻》社就在日本宫崎县找到了劫后余生的美穗子。
  1980年7月,应中日友好协会的邀请,当年的日本小姑娘美穗子全家来华访问。聂荣臻同志接见了他们。遗憾的是,我未能与美穗子见面。得悉美穗子的近况,我很激动,当即给她写了一封问候的信,托在日本神户市的朋友转交。神户《每日新闻》率先在1980年8月20日,以醒目的标题,翔实地披露了美穗子被救的经过,还刊登了我的照片。
  8月22日,访华不久的美穗子给我写来一封热情洋溢的回信:
  “在战火中最初救出我的杨仲山先生,不顾自己的安危,在没有道路的黑暗中、炮火中保护了我幼小的生命,对此实在太感谢您了。”“……我幼小生命的得救,证明你们是崇尚人道主义的,热爱世界和平的,我的全家都为能和这样的人接触感到非常高兴和激动。”“中国人民充满人类爱和宽大友谊之情,使我深受感动。”“我们以此为开端,虽然是微小的力量,但为中日友好尽最大努力。”
  (节选自《难忘的往事:在战火中营救日本小姑娘》,杨仲山口述)
  材料二:
  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场面,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这些事情留给人的印象是很深刻的,时间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一想起来,好像并不遥远。百团大战中,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通过钻进高粱地、用高粱叶驱蚊等细节,侧面反映了护送过程的艰难与战士的细致关爱。
  B. 材料二中对“兴子”之名的误记,以小见大,在体现沟通困难的同时,更隐晦暗示了战争给普通人民带来的创伤。
  C. 营长与聂帅下令将女孩送至后方的动机完全一致,都是基于前线战斗激烈、无力保障安全的现实考量。
  D. 材料一结尾美穗子的回信,与材料二中“孩子是无罪的”理念形成呼应,共证了救助行为的深远意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让人心疼”“我的心里很温暖”等心理描写,强化了叙事的情感色彩与真实性。
  B. 材料二通过“准备了一副挑子”“堆了许多梨子”等细节,体现了聂荣臻在安置日本小女孩时的人性化。
  C. 两则材料虽视角不同,但都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军队的人民属性与国际主义精神。
  D. 相较于材料一亲历者口述的细节,材料二作为元帅回忆录,其叙述的真实性可能因年代久远而有所减弱。
  3. 摘编文章的过程中,有同学建议删去材料一中加点的句子,有人坚持保留。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支持“保留意见”论据的一项是(   )
  A. 这句话渲染了战场的危险氛围,为连长命令“我”护送小女孩离开提供了合理的动机。
  B. 这句话真实呈现了战友牺牲的过程,凸显了战争的残酷性和悲剧色彩。
  C. 这句话是叙述者的亲身经历,保留历史细节,有助于增强口述史的现场感和真实性。
  D. 这句话详细描写小李中弹牺牲的过程,突出了“我”独自护送小女孩时的危险。
  4. 两则材料对“营救日本小姑娘”一事的叙述各有侧重。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其侧重点的不同及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
  5. 聂荣臻元帅为这段故事取名为“大战中的插曲”。请阐释这个题目的深远含义。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两位亲历者的视角,生动再现了百团大战中八路军战士救助日本小女孩的感人故事。材料一以通讯员杨仲山的个人经历为主线,突出战场细节和情感体验;材料二则从聂荣臻元帅的决策高度,展现人道主义精神。两则材料共同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军队的人道主义情怀和国际主义精神,成为战争史中温暖人心的“插曲”。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
  C.“营长与聂帅下令将女孩送至后方的动机完全一致,都是……”错误。营长赖庆尧下令是要求“好好照顾,送后方”(侧重保护孩子),聂帅的动机是“孩子无罪,需长远安置”(考虑人道与未来),动机层次不同。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D.“材料二作为元帅回忆录,其叙述的真实性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老了,现在已经足够老了,白内障正在逐渐地蒙住我的眼睛,我眼前的这些桌子、房子、树木,都在变成一团团的灰色的雾。眼前的这些,它们已在我的眼睛里逐渐地退了出去,我对它们的认识都必须依靠触摸来完成——有时我看见一只只蝴蝶在我的面前晃动,飞舞,它就在我的眼前,①可我伸出手去,它们却分别变成了另外的事物;它们是悬挂着的灯,一团棉花,一面小镜子,或者是垂在风里的树枝。
  我坐着的姿势有点像眺望,是的,我是在眺望,别看我看不清眼前的东西了,可旧日的那些人和事却越来越清晰。我能看清三十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