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36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75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然。如要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加拿大媒介研究学者麦克卢汉借用温度的概念,将媒介分为“冷媒介”与“热媒介”。信息密度越小、介入程度越浅、理解速度越快,媒介就越“热”。语言文字是“冷媒介”,而电视、电脑是典型的“热媒介”。从印刷时代迈入网络时代,我们接触的媒介持续升温,并且目前已超越麦克卢汉所定义的“热媒介”。有学者认为,随着智能手机和短视频的出现,我们全面迈入了一个“短、平、快、碎”的“沸媒介”时代。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对普通读者而言,除了充满奇思异想的魔幻叙述,最大的阅读障碍就是书中各家族庞杂的人物关系。网络平台的一位读书博主利用自己的平面设计功底,绘制出清晰、动态的人物关系图谱。为了做到深度讲解,他秉持不简化原著情节、不损害原著内核的原则,查阅了大量文献、超过50G容量的纪录片,形成了8万多字的文案,最终制成了总长3.6小时的动画连续剧。这样的荐书方式,与“快餐式”荐书有着明显差异。这是对书籍等印刷品上的“冷内容”进行了“加热处理”。
同样是“加热处理”,按照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文化浅加工”和“文化深加工”两种模式。其中,“文化浅加工”模式,并不注重保留文化原料的营养,而是主张对大众不爱啃、啃不动的文化原料进行磨碎、调味、包装,将“系统知识”变成便于零售的“散装知识”,将文化“五谷”制成大众喜爱的“辣条”。如3分钟读完一本书等。这种“快餐式”传播,顺应了“短、平、快、碎”的内容传播趋势,触达了“沸媒介”端的受众,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名著艺术信息的流失、思想内涵的贬值。
用系列动画讲解《百年孤独》,是典型的“文化深加工”模式。这类视频注重保留文学名著的艺术内涵和思想精髓,甚至会“附赠”一些相关的历史信息与社会知识。我们看完不仅能领会原著的艺术魅力,还会对同类的文学名著、相关的历史文化产生阅读兴趣。在“沸媒介”时代,“文化深加工”有可能是文学名著实现“媒介迁移”、有效触达文学读者的最佳模式。
从印刷文明迈入数字文明,大量文学名著堆积在“冷媒介”一端,苦于没有读者光顾。进行“文化深加工”的博主,是完成文化的“媒介迁移”的关键角色。然而,相对于巨大的社会需求,优秀的“文化摆渡人”还比较少。其不仅仅要把“读书博主”看成一种职业,更要看成一种责任。其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较为深厚的文化艺术素养、流畅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视听制作能力和出色的镜头表现能力等。除此之外,一些专注于推荐大部头书籍的读书博主,因为内容不够吸引眼球、得不到平台算法推荐,处于“酒香也怕巷子深”的窘境。
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文学名著的传播,无论采取的是“文化深加工”还是“文化浅加工”,触达读者的都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文学,而是“二手文学”。“二手文学”的致命问题是丢失了“一手材料”——原著的语言。我们的文化教育应当利用“沸媒介”的传播优势,引导更多读者回归“冷媒介”,拿起一本沉甸甸的书籍,体会文学名著馥郁的语言芳香和阔大的思想智慧。
(摘编自贾想《短视频如何“啃”下大部头文学名著》)
材料二:
多年前,有人曾经深描过图像时代孕育并诞生的“图像人”的精神肖像:习惯于图像化、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只会阅读和理解各种图像,他们总是以实用为目标,追求通俗易懂、易记忆的图像,他们的消费需求是快餐式的图像消费,图像的乐趣取代了文字的乐趣、思维的乐趣,因此,他们本能地排斥艺术、科学和形而上的思考。长此以往,导致他们的精神味蕾变得迟钝、单一和粗浅。倘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化深加工”有望成为文学名著实现“媒介迁移”、有效触达文学读者的最佳模式,原因在于其能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 营造良好的短视频读书氛围,不仅要求读书博主具有文化素养、表达能力等多重能力,更重要的是优化平台推荐机制。
C. “视频人”以视频的乐趣取代了图像的乐趣,这导致他们精神味蕾的迟钝化、单一化、粗浅化,深度思考能力急剧下降。
D. 在如今智能时代的大背景下来理解清人孙宝瑄的话,其中的“旧眼”指的应是文字之眼,而“新眼”则指的应是视频之眼。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最后一段中“冷媒介”的引号表特定称谓,同时起到强调作用,而材料二第三段中“意见”“成见”的引号仅表强调。
B. 材料二中所描述的“图像人”和“视频人”的出现,与材料一中不注重保留文化原料的营养的“文化浅加工”模式不无关系。
C. 两则材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如材料一中的文化“五谷”和“辣条”是为了生动说明“文化浅加工”模式更顺应“沸媒介”时代。
D. 两则材料都针对视频对纸质阅读 危害发出警示,同时也都论及新时代短视频对阅读的积极意义,体现了论述的思辨性。
3.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材料一所说的“加热处理”的做法的一项是( )
A. 某博主将《老人与海》《战争与和平》等名著中的“金句”提炼出来,在三分钟的视频中密集输出。
B. 作家余华“让史铁生当守门员”等视频片段的走红,促使史铁生的作品再度走入人们的视野。
C. 某视频博主立足对《红楼梦》的细读,从“解谜”角度剖析《红楼梦》的众多谜团,深受网友欢迎。
D. 2019年,电影《流浪地球》爆火,许多人紧跟热度,制作相关解读视频带观众看完同名原著。
4. 材料一第二段说“这样的荐书方式,与‘快餐式’荐书有着明显差异”,其中的“差异”指什么?请简要概括。
5. 红星中学辩论社准备针对“多媒介时代,我们应当接受还是拒绝读书类短视频”举办一场辩论赛,李华是正方辩手,观点是“我们应当接受读书类短视频”,请根据材料内容,为他的辩论提供思考方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鸟朝凤(节选)
肖江虹
过了河,父亲蹲下来给我整了整衣衫,我的对襟短衫是母亲两个月前就做好的,为了让我穿上看起来老成一些,还特地选了藏青色。
听母亲说,父亲想让我做一名唢呐匠其实并不完全为了钱。母亲说父亲年轻时也想做一名唢呐匠,可把方圆百里的唢呐匠师傅都拜遍了,父亲还是没有吹上一天的唢呐,人家师父说了,父亲这人鬼精鬼精的,不是吹唢呐的料。许多年过去了,本以为时间早就已经让父亲的理想像深秋的落叶般腐化成泥了,可事实并不是这样。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