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470字。
  河北省保定市部分高中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不少人有接飞机的经验,然而谁也不能不说昨天九龙坡飞机场迎接毛泽东先生是一种新的体验。没有口号,没有鲜花,没有仪仗队,几百个爱好和平自由的人士却都知道这是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
  这也许可以作为祥和之气的开始罢。
  机场上飞机起落无止尽,到三点三十七分,美国赫尔利大使的专机才回旋到人们的视线以内。草绿色的三引擎巨型机,警卫一面维持秩序,一面也没忘了对准他的快镜头。美国记者们像打仗似的,拼着全力来捕捉这一镜头,中国摄影记者不多,因此强调了国际关心中国团结的比重。苏联塔斯社社长普金科曾参加记者团赴延安,他们也在为“老朋友”毛泽东先生留影。昨日下午六时有重庆对莫斯科广播的节目,普金科看看表,欣慰地笑了。
  第一个出现在飞机门口的是周恩来,他在渝的朋友们鼓起掌来,他还是穿那一套浅蓝色的布制服。到毛泽东、赫尔利、张治中一齐出现的时候,掌声与欢笑声齐作。延安来了九个人。
  毛泽东先生,五十二岁了,灰色通草帽,灰蓝色的中山装,蓄发,似乎与惯常见过的肖像相似,身材中上,衣服宽大得很,这个在九年前经过四川边境的人,今天踏到了抗战首都的土地。
  这里有邵力子、雷震两位先生,这里有周至柔将军,这里有张澜先生,这里有沈钧儒先生,这里有郭沫若先生……多少新交故旧,他们都以极大的安定来迎接这个非凡的情景。
  “很感谢”,他几乎是用陕北口音说这三个字,当记者与他握手时,他仍在重复这三个字,他的手指被香烟薰得焦黄。当他大踏步走下扶梯的时候,我看到他的鞋底还是新的。无疑这是他的新装。
  频繁的开麦拉镜头阻拦了他们的去路,张治中部长说:“好了罢。”赫尔利却与毛泽东、周恩来并肩相立,抚着八字银须说:“这儿是好莱坞!”
  于是他们作尽姿态被摄入镜头,这个全世界喜欢看的镜头。
  张部长在汽车旁边劝:“蒋介石先生已经预备好黄山及山洞两处住所招待毛先生,很凉快的。”结果毛先生还是决定暂住化龙桥十八集团军办事处。改日去黄山与山洞歇凉。
  毛、张、赫、周四人坐了美大使馆二八一九号汽车去张公馆小憩,蒋介石先生特别拨出一辆二八二三号的篷车给毛先生使用,也随着开回曾家岩五十号了。侍从室组长陈希曾忙得满头大汗。
  记者像追着看新嫁娘似的追进了张公馆,郭沫若夫妇也到了。毛先生敞了外衣,又露出里面的簇新白绸衬衫。他打碎了一只盖碗茶杯,广漆地板的客厅里的一切,显然对他来说很生疏。他完全像一位来自乡野的书生。
  他和郭先生仔细谈着苏联之行,记者问他对于中苏盟约的感想时,他说:“昨天还只看到要点,全文来不及看呢。”我问他:“你这谈话里没有提到党派会议与联合政府,这次洽谈是否仍打算在这两件事上谈起呢?”
  他拍着中文书面谈话说:“这一切包括在民主政治里了。还要看蒋先生的意思怎么样。”
  对于留渝日期,他说不能预料。他翻看重庆报纸时说:“我们在延安也能读到一些。”他盼望有更多的记者可以到延安等地去。
  张部长在电话里报告蒋介石先生说:八点半在山洞官邸邀宴毛周诸先生,因此张公馆赶快备办过迟的午宴,想让毛先生等稍事休息后再赴晚宴,做世界所关心的一次胜利与和平的握手。
  (摘编自彭子冈《毛泽东先生到重庆》)
  材料二:
  在烽火硝烟的革命战争年代,那些勇立时代潮头、以历史使命为己任、为国家兴亡不息奔走呐喊的人也总会被历史铭记,著名战地女记者彭子冈(当时已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是其一。她写下大量脍炙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彭子冈作秘密中共党员,在亲历重庆谈判期间,于1945年8月28日下午接机后,撰写了《毛泽东先生到重庆》。
  B. “重庆谈判”举世瞩目,重庆媒体以《毛泽东先生来了!》等大标题报道毛泽东抵渝,聚焦这一大事,但都平淡无奇。
  C. 毛泽东抵达重庆时,蒋介石预备黄山及山洞住所,毛泽东当即决定暂住,后又乘坐蒋介石拨出的二八二三号篷车前往张公馆小憩。
  D. 目击新闻仅靠记者观察这一种采访手段,通过描写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再现事件全过程,能让受众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先生到重庆》作为目击新闻代表作,以记者视角“拍摄”场景,用“镜头语言”引导受众感受现场,体现优秀目击新闻品质。
  B. 毛泽东下飞机时说“很感谢”,手指被香烟薰得焦黄,鞋底崭新,这些细节描写既展现其形象,也增强了新闻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C. 苏联塔斯社社长普金科为毛泽东留影,且因前一天下午六时重庆有对莫斯科广播节目而欣慰微笑,这一细节凸显国际社会对中国团结的关心。
  D. 毛泽东与郭沫若谈苏联之行,面对记者提问坦诚回应,还盼望更多记者去延安,这些内容体现他对重庆生活的熟悉和对媒体的信任。
  3. 材料一的作者当时是中共地下党员,稿子要通过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在这种特定的背景下,材料一行文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4. 请根据材料二的观点,简要分析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
  5. 有人说,重庆谈判毛泽东的到来,已经取得战场之外的优势。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西征记[注](节选)
  宗璞
  ①晴朗的日子没有几天,天空又变得阴沉沉的,像随时要撒下雨雪。
  孟嵋坐在教室里,准备上课。这节课是江昉先生讲授《楚辞》。这些日子因抗日战事和学生从军,人心波动不安,但教室里还是坐满了人。
  江昉抱着一摞书走进教室,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