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题,约11040字。
北京市2026届高三第二次统练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12页,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奥尔特曼被誉为“ChatGPT之父”。2022年11月,OpenAI推出大语言模型ChatGPT,掀起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热潮。在2024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奥尔特曼发表了一些关于人工智能的最新观点。
人工智能会降低我们对彼此的关注吗?
1997年,当IBM公司研制的人工智能系统“深蓝”击败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时,有评论员预测这将是国际象棋的终结,此后没有人会再费心看棋或下棋。但时至今日,“我们仍对人类所做的事情非常感兴趣,几乎没人观看两个人工智能对弈。”奥尔特曼说,他在读完自己喜欢的书后,第一件事就是了解作者的生活,“我想感受到与那个引起我共鸣的人之间的联系”。奥尔特曼说,人类始终在获得更好的工具,但有一点不会改变,那就是“今天我们仍然非常关注彼此”。
需要担心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吗?
奥尔特曼认为,人工智能将对人类工作产生巨大影响,如今,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令人难以置信的生产力工具”,有些经济学家担心人工智能将大规模地取代人类的工作岗位,但目前尚未出现。
人类还能从事哪些工作?
奥尔特曼以自己为例说:“我并不是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我的角色是弄清楚我们将做些什么,然后与其他人合作并实现目标。”他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将推动人类在更高的抽象层次工作,也将获得更多能力。
比技术更难的问题是什么呢?
奥尔特曼指出,对人工智能进行“迭代部署”意味着社会可以逐渐习惯这项技术,并让“我们的机构有时间展开讨论,以弄清楚如何监管”。奥尔特曼认为,GPT-3和GPT-4在对价值观保持一致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但他认为,比技术更难的问题是:谁来决定这些价值观、默认价值观是什么、界限是什么?它在不同国家如何运作?用它可以做什么以及不可以做什么?“这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他说。
(取材于郭爽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近日,“多所高校规范大学生用AI写论文”的新闻上了热搜。据媒体报道,2024年毕业季不少国内高校先后发文,就“学生如何在毕业论文中使用生成式AI”“AI代写在论文中的比例”等问题作出规范。
湖北大学本科生院2024年4月10日发布通知,宣布在本科毕业论文
1. 根据材料一,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奥尔特曼认为人工智能的出现并未影响人类对彼此的关注,并以国际象棋和人机对弈为例证明这一观点。
B. 奥尔特曼指出人工智能目前尚未大规模地取代人类工作岗位,因此人们完全不必担心其对就业的冲击。
C. 奥尔特曼强调人工智能将推动人类在更高抽象层次工作,并以自身为例说明人类未来只能从事管理工作。
D. 奥尔特曼认为技术问题已基本解决,当前最困难的是如何让不同国家就人工智能价值观达成完全一致。
2. 根据材料二,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多所高校对AI写论文作出规范,表明教育界已认识到需要应对AI对传统知识评价体系带来的挑战。
B. 作者认为论文写作既要证明掌握了已有公共知识,又要展示创造了新知识,这是学位授予的基本依据。
C. GPT-4在标准化考试中的优异表现,证明AI在掌握公共知识方面已超越大多数通过传统方式学习的学生。
D. 美国教授要求学生必须用AI写作业,表明西方教育界普遍认为应让AI完全取代传统的知识传承方式。
3. 结合两则材料,下列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强调AI不会影响人际关注,材料二认为AI可能改变知识传承,两者对AI社会影响的看法截然相反。
B. 材料一关注AI 价值观监管问题,材料二关注AI对教育的影响,两者讨论的都是AI带来的社会性挑战。
C. 两则材料都认为AI目前尚未对就业产生实质性影响,人类工作被大规模地取代的情况短期内不会出现。
D. 两则材料都主张应全面禁止学生在学术研究中使用AI,以维护知识生产 纯正性和学术评价的公正性。
4.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下列分析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正如荀子《劝学》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言,材料二中高校对AI工具合理使用 探索,正是人类善于利用外物以辅助并增强自身学习能力的当代体现。
B. 材料一中表达的思想与苏轼《赤壁赋》中“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哲理相似,都强调了在面对变化时应持开放达观的态度。
C. 材料二印证了韩愈《师说》中“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说明师生角色和能力的界限已因技术而彻底模糊。
D. 两则材料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其核心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育人思想完全一致,都主张应遵循技术发展的自然规律而不过度干预。
5. 请综合两则材料,谈谈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哪些深层次的挑战,人类应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公昔守颍上,乐其风土,因卜居焉。及归而居室未完,处之怡然,不以为意。公之在滁也,自号醉翁,作亭琅琊山,以醉翁名之。晚年又字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自为传,刻石,亦名其文曰《居士集》。居颍一年而薨,享年六十有六,赠太子太师,谥文忠。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相吊。后以诸子赠太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