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050字。
浙江省浙东北县域名校发展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诊断测试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共9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集与文
与许多中国现代作家一样,鲁迅的白话文写作从一开始就与报刊这一媒介密切相关。 他的文章,无论体式,多数是落笔后不久首先发表于报刊,而后再由他本人整理、编入 不同文集的。在这样的写作和流通机制中,一篇文章往往会先后获得两处归属:首先以 报刊为载体见于读者,其次作为某部特定文集里的文本出现。从报刊到文集,即使文本 内容极少或毫无变化,但更大的文本语境(即“文章群”)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者 的理解,从而左右对单个文本的阐释方向。从作家的角度看,将曾经零散见于各种报刊 的文章重新整理、结集出版,也是一个重要的再度创作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给这 一“文章群”赋予题名并写作序跋,作者可以重新建构一个意义空间,引导读者的理解方向。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一向注重史料发掘,推崇通过阅读原始报刊进行实证研究,这自然值得强调与发扬。笔者在此关注的却是那些被日渐经典化的作品,从原刊“脱域”重 新进入文集的过程。这也就相应地提示了研究一位现代作家的方式:普通读者“读文”,研究者则兼要“读集”。所谓“读文”,针对的是文本本身;所谓“读集”,强调的首先并非文本分析手段,而是视角的切换,即在“文章群”的视域里观照一篇作品,注意 作家自编文集的过程。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最终仍要诉诸对文学内部问题的处理,因为在结集过程中,对意义空间发生关键作用的无非两件事一题名与序跋,皆可成为细读的对象。
就鲁迅而言,对其绝大部分自编文集都值得做上述两条路径的工作。以《坟》为例, 这部文集有明显的设计色彩:后赋的一组序跋(《坟•题记》与《写在〈坟〉后边》) 遥遥指向作者二十年前的文艺工作,将日本时期“生凑”的若干文章,与20世纪20年 代中期以后在“敌人” “的好世界上多留一些缺陷”关联起来,并发明“中间物” 一语 描述自己的形象与心态。有趣的是,所谓“一面是埋葬,一面也是留恋”,在日后的阅 读和研究中滑向一个极端:通过“掘坟”,学者确认了鲁迅成为鲁迅之前的一部分精神 资源,在“埋葬”和“留恋”之间只保留了后者并令其不断发生作用。
希利斯•米勒特别注意到歌德和梅尔維尔作品里用到的一个譬喻,即“一根红线”。 歌德在《亲和力》中对此有如下解释:
我们听说英国舰队有一条特殊的规定:皇家舰队的所有缆绳,从最粗的到最细的, 在制作时都央进一根红线,使之贯穿其中。不论人们用什么办法都取不出来,除非把缆 绳的每一股都拆散;哪怕最细的缆绳都由此可以证明它是属于皇家的。
在希利斯•米勒看来,所谓“一根红线”即“无所不在的统一性质的主题”。以这一譬喻观照鲁迅,会发现他的结集往往是一个逆向的工作:在不同文本中间重新织入这 根“红线”,将本来散落的独立文本织成一个整体,并为其追述出一个“统一性质的主 题”。与鲁迅相比,同时期的一些作家,编订作品集时往往显得匆忙且缺乏设计感,如 郁达夫《沉沦》、郭沫若《女神》。但在鲁迅这里,题名或序跋并不仅仅是对文集主体 部分的概括或延续,而是“点石成金”的工作,“副文本”在此意义上反倒成为文集的 真正核心,越了那些零散文章。
如果作为整体的文集可比拟为一件织物,那么以完成时态来看,“红线”(即主题) 的存在状态大抵是差不多的。但当反向观审文集(即拆毁这件织物)时,不同的“红线” 织法便会显现出来。鲁迅的《野草》和《朝花夕拾》在起笔时,这根“红线”已经明确 存在了:《秋夜》《狗•猫•鼠》分别刊发于《语丝》《莽原》时,所属的总题或所附 的副题即是证据。而鲁迅其他多数集子,如与本文有关的《呐喊》,则是相反的状况。 在研究者/读者方面,《野草》《朝花夕拾》这样的文本提出的挑战是辨认出那根“红 线”,即在预先计划好的一系列写作中,找出那个贯穿首尾的主题(在鲁迅处往往十分 隐晦):而对于另一类文本,则是将那根显而易见的“红线”从整体中抽离出来,在一 个新的(实际上更为原始)语境中观照集与文的关系,从而重新建立阐释框架。在后一 种状况中,文集的题名与序跋,作为文集主体的“副文本”,“是种种没有答案的问题的矿井”。
(摘编自邢程《“副文本”的倒错一一〈呐喊•自序〉与新文学的现代性》)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的文章先刊于报刊再入文集,虽文本几乎不变,但“文章群”语境不同,作者需引导读者的理解,方可建立新意义空间。
B.后世对《坟》的解读偏重“留恋”早期思想,却忽略序跋中“埋葬”批判的意图,导致鲁迅“中间物”心态被片面化研究。
C.鲁迅文集的“副文本”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郁达夫、郭沬若的作品集价值则 因编订方式缺乏设计感而逊于鲁迅。
D.鲁迅的多数集子,如《呐喊》在发表时已预设“红线”,而《野草》则是在编集时 逆向织入“红线”,二者形成鲜明对比。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原文借用“脱域”这一概念,意在强调单个文本与所处语境之间的关系的变化,体现了理论术语的阐释力。
B.引用歌德“红线”之喻,既能形象化呈现鲁迅的结集策略,又能凸显“副文本”在编订中的意义,别具匠心。
C.原文强调“读集”最终仍要处理文学内部问题,说明研究虽需切换视角,但并未 脱离对文本本身的关注与分析。
D.原文批评了当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过度依赖史料进行实证研究的传统,提倡更多 关注经典作品进入文集后的再解读。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 分)
《华盖集》的编订过程体现了鲁迅典型的结集策略:1925年诸多“即写即发”的杂 感本是零散篇章,但因重新织入《华盖集•题记》这根“红线”—— ① (如“华盖运”隐喻),成为鲁迅“杂文的自觉”的开端。通过这一设计,鲁迅借文集 ② ,让不同文本相互阐释、被再度激活。而题记作为“副文本”,恰是 ③ ,引导作品实现从“速朽”到“不朽”的辩证转化。
4.原文认为《呐喊》的“副文本”是“没有答案的问题的矿井”,请分析这一观点的 具体含义。(4分)
5.鲁迅《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在教材中独立成篇,未呈现文集序跋。若 从本文观点看,这种独立呈现会带来什么局限?(6分)
(二)阅读II (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领奖记(节选)
钟求是
待他下了楼奔过去,晴晴身边已围了一些人,如枝跪在那里流泪,哭声变成了呜咽。 他看看晴晴,就在旁边坐了下来。坐下来后,又看看晴晴。她脑袋没血,手脚似乎也没 血,只是身子一动不动。
不多一会儿,救护车到了,一只担架跑过来。很快晴晴的身子被移到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