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270字。

  浙江省宁波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考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
  2025.11
  一、阅读(72分)
  (一) 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的发生远比史的发生为早。可以说,人类诞生伊始,文学就发生了。为什么呢?因为文学的本质是人学。人是有意识,有感情的。意识、感情存于人体之内,外物感应、刺激人的大脑,人便会有喜怒哀乐表现出来。怎么表现?人类最便捷利用的就是语言、肢体动作,《诗大序》说:“诗者,志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我们不是比较史学与文学孰早孰晚,而是希望说明文学是什么,为什么史书撰写会用文学的手法。史官记事的目的,本就是为国家的活动做记录,让后人能够了解前人的历史,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事实上,史官若只遵守实录原则,不对文字进行加工,所反映的只能是生活真实的表面。
  文学手法在策书中的表现主要是修辞,其夸饰、想象则表现在言语文辞和事件的叙述中,比如《尚书》所记诸圣王与贤臣的言辞,就运用了许多文学手法,如比喻、排比、夸饰等。但是文学的夸饰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之上,反映的是真实的本质,这也就是艺术真实。
  文学的本质是对人内心世界的描写和抒发,所谓内心世界则是客观外界的反映,人所观察和感受到的才是客观外界的本质真实。因此实录是对表象的描摹,既有优点,也有缺憾。优点是客观记录,能够如实地反映事件面貌,缺憾是不能反映本质性的内容。这种缺憾,就需要用文学性手段加以弥补。文学性不仅是为了好看、好听,它的手段如夸张、比喻、描绘,能够将实录史笔的先天不足弥补完备。此外,人们对事件的观察、思考、感受和总结,都必须使用非史笔手段来完成。
  文学写作能够反映事件的本质,有无数的例证。由古至今,无论是帝王、政治家、思想家、历史学家,没有人轻视文学的作用。他们多有诗文写作,深知文学的教化作用和感动人心的作用。《诗大序》说:“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也因此,真正的历史学家,都会关注文学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东汉末建安年间发生了大瘟疫,史辞的记录是:“是岁大疫。”这个记录只能说明事件发生的时间,至于大疫大到如何,伤害如何,都不能反映。而曹植《说疫气》称:“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始让后人知瘟疫感染之重,及时人感受之恐惧无奈之切痛,正所谓“动天地、泣鬼神”,这才是本质真实。
  综上所述,文学的手段其实一直存在史家的书写之中,这也是书写本身的规律。书写本身就是文字
  (摘自傅刚《史与诗:史书写作中文学的发生与作用》)
  材料二:
  历史学家与文学家总是用不同的眼光打量同一事实。作为通俗的例子,我想到了美国的“西部片”。为这类影片所颂扬的英雄总是来自西部的荒野,而在他们对面为他们所轻蔑的,则是代表了软弱、怯懦、自私和妄自尊大的文明社会。情况像是,当历史学家选择了“文明”的地方,艺术家却一再地选择“野蛮”。你在处于“荒野”与“文明”之交的几乎世界各个民族的文学艺术中,都不难遇到类似现象。
  (摘自赵园《审美追求与社会历史思考》)
  1.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执行实录标准,而不借助文学手段的史官记事,难以反映生活的本质真实,可能会影响后人对历史经验教训的理解。
  B.历史学家深知文学对社会人心的教化作用,因此也十分重视文学对历史研究的助益,并将此认识记录于《诗大序》中。
  C.邢昺将“文胜质则史”的“史”注解为“史官”,可见上古史官擅长用文字技巧来提升表达,这是对上古史官书写的认可。
  D.材料二认为,人类本来是从荒野中走出来的,因为潜隐的天性和“荒野时期”的精神遗留,所以对“荒野”十分留恋。
  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认为文学的发生比史早,是因为人学与文学的关系紧密,人表达意识、感情的需求相较国家记事的需求更早。
  B.材料二没有否定历史进步的意义,也绝非鼓吹退回野蛮,它强调的是文学中的人文精神对反映历史视角的不可或缺性。
  C.傅刚认为文学作为手段一直存在于史家的书写中,而赵园认为文学书写本身往往用另一种尺度衡量历史,两则材料提供了不同的学术视角。
  D.文学的本性始终更关心作为个体的人,当历史学家提出历史进步的观点时,文学家就会提出相左意见以补充历史眼光。
  3.下列对两则材料中的相关例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大序》的“嗟叹之”“咏歌之”“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说明人类使用语言、肢体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便捷性。
  B.引用“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意在说明诗歌在史书记录中的作用,史辞中添加诗文才能教化人心。
  C.《说疫气》能反映瘟疫事件的本质真实,得益于叠词的铺排,视听结合的感官冲击,和“或…或…”这二句的场景再现。
  D.卡夫卡的《变形记》展现了现代社会体制中,个体被异化、被压垮的生存困境,这正是文学能够记录“历史真理”的例证。
  4.材料一提到“文学的本质是人学”,这在两则材料中均有体现,请简要梳理。(4分)
  5.阅读以下文段,结合两则材料,你认为历史书写应该遵循哪些原则。(6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有如候鸟(节选)
  周晓枫
  在马赛马拉草原,她第一次乘坐热气球。看天地辽阔,壮丽奔行的动物生生不息。
  迁徙,不可思议的旅程。驱使伟大行动的,可能出自基础乃至卑微的目的。多是出于食物和气候的现实原因,动物们才遗弃曾经繁茂的聚居所。但她依然心怀激荡,深信有多少迁徙的脚步,就有多少流浪不羁的灵魂。
  在云端,在大地上,在海洋里————迁徙铺开古老而壮阔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