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590字。
北京市丰台区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
2025.11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从俗即是从心。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这样才发生法律。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不但对人,他们对物也是“熟悉”的。一个老农看见蚂蚁在搬家了,会忙着去田里开沟,他熟悉蚂蚁搬家的意义。从熟悉里得来的认识是个别的,并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则。在熟悉的环境里生长的人,不需要这种原则,他只要在接触所及的范围之中知道从手段到目的间的个别关联。在乡土社会中生长的人似乎不太追求这笼罩万有的真理。
(取材于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在人口不断流失的背景下,“知识精英”大多认为乡村社会正在走向衰败,指出“乡村社会没有未来”。但基于对虚拟型熟人社会形态的研究,我们对传统乡村社会的走向有了新的判断。村民可以基于互联网平台重构乡村熟人社会的运行逻辑,重塑熟人社会的价值内核。
这首先表现在“数字关联”上。在传统乡村社会中,频繁地互动、交流对维系熟人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数字技术嵌入乡村社会关系,重构了传统社会基于血缘和
1.根据材料一,下列有关“熟人社会”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熟人社会中的规矩与法律效力相同,都是需要外部力量强制执行的规范。
B.熟人社会的关系适用于陌生人社会,其自由度远超法律保障的现代自由。
C.熟人社会的信任源于对行为规矩的深度熟悉,从而产生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D.熟人社会里,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源于抽象真理,故能准确把握自然规律。
2.根据材料二,下列描述不符合“虚拟型熟人社会”形态的一项是(3分)
A.某村建立微信群,村民在线讨论村路修缮方案,外出务工者也参与投票协商。
B.村民因宅基地纠纷闭门不出,邻里多次上门调解无果,最终求助村委会介入。
C.村民在村网络社交平台分享耕种经验,外出务工者同步推荐农业技术资源。
D.乡村摄影师将当地端午龙舟赛视频传至短视频平台,外出务工者留言互动。
3.根据材料三,下列对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治理的困境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技术的应用显著改善了乡村治理状况,城乡间的数字资源分布趋于均衡。
B.乡村地区普遍缺乏引入数字技术的基本条件,数字治理的推进工作步履维艰。
C.村民数字素养的结构性差异,可能影响高质量治理信息在乡村地区的传播效果。
D.数字技术在乡村治理中的应用前景有限,因其设计初衷主要是为了服务城市。
4.根据三则材料,下列理解和推断,合理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描述的依靠“规矩”的乡土社会形态,其影响在当代社会已逐渐淡化。
B.数字技术是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能够直接带来乡村的全面振兴。
C.数字时代为传统乡土社会的运行逻辑融入现代生活提供了新的可能与挑战。
D.三则材料都倾向于认为,传统的人情关系是乡村治理现代化转型的主要障碍。
5.某校“乡土中国研究小组”正在筹备一期以“数字乡村:熟悉的陌生人?”为主题的展板。展板需要清晰呈现数字技术对传统乡村社会形态的重塑与挑战。作为小组负责人,请你结合三则阅读材料,补全下面表中①-⑥处空缺的信息,完成展板设计的相关内容。(6分)
中心议题 分析维度 关键内容阐述
数字时代下的乡村社会形态 底色之“不变”:
① (10字以内) ② 仍是信任的基础,但数字平台为其提供了新的维系空间。
注重人情与“关系”的逻辑在数字交互中依然深刻影响乡村治理。
技术之“变”:
数字赋能的新形态 数字技术创造了跨时空的③ ,重新连接了留守与外出村民。
线上④ 以新形式强化了传统面子的约束力。
前行之“困”:
现代化治理的挑战 传统社会中依靠人情、血缘等⑤ 的观念,是迈向规则之治的思想阻力。
村民数字素养的结构性差异,可能导致城乡⑥ 进一步加深。
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