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510字。
海淀区2025年七年级语文
注意事项:
1.本调研卷共8页,共五道大题,24道小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在答题纸上准确填写姓名、学校名称、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贴在指定区域。
3.答案一律填涂或书写在答题纸上,在调研卷上作答无效。
4.在答题纸上,选择题用2B铅笔作答,其他题目用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5.调研结束,请将答题纸交回。
一、基础•运用(共14分)
年级举办“寻访名人踪迹,汲取成长力量”研学活动,各学习小组撰写了研学手记。现在你根据编辑组成员的意见完善。
1. 在手记封面上用正楷字书写标题:“寻访名人踪迹,汲取成长力量”研学手记。
手记一 丹柿小院的京味人间
位于北京东城区灯市口西街的丹柿小院,是老舍先生1950年至1966年的居所。院内两株柿子树为先生亲手栽种,每到深秋,橙红色的果实挂满枝头,“丹柿小院”由此得名。先生曾在书信中提及“秋日摘柿,分赠邻里”,展现了当时北京胡同里美好的日常生活。先生的书房兼卧室陈设简朴,书桌、藤椅、书架原样保留。在这里,先生完成了《茶馆》《龙须沟》等作品的创作。这些作品紧扣时代脉搏,表现了他对社会深刻的洞(chá)与对社会变迁中个体命运的人文关怀,饱含着他对乡土北京的热爱与眷恋。展厅中摆放着先生的手稿,上面的每一处标注每一笔修改,是先生严(jǐn)创作的见证,也是先生爱国情怀的深沉表达。小院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既保留着老北京的生活印记,也承载着先生的赤子深情。
2. 小组成员请你根据文段括号内的读音写出相对应的汉字,并给加点字标注读音。
①洞(chá)_________ ②严(jǐn) _________ ③眷恋_________ ④承载_________
3. 为了更多地了解老舍先生的创作,小组成员建议拓展阅读先生的其他作品,你推荐的作品是《__________________》。
手记二 书信中的温情
漫步现代文学馆,近观冰心的书房,墙上肖像画中那双慈爱的眼睛,让我们感受到慰藉心灵的温情。书桌上,泛黄的书稿中留存着她精心写下的批注,每一处圈点都给读者以启迪。书房中间的玻璃展柜内,存放着冰心珍视的“礼物”: ① 全国青少年读者写给她的书信。在信中,小读者向她倾诉成长的困惑,分享生活的收获,寻求写作的奥秘。她耐心地给予回复。这些往来的信件记录了冰心与小读者的交流。冰心始终以一颗爱心守护着孩子们的成长,鼓励孩子们发现世界的美好。 ② 生活的诗意。
4. 小组成员认为文段中画线句不够生动,你将画线句修改为使用了比喻修辞手法的一句话。
修改为:__________________
5. 小组成员对①②两处使用的标点符号有疑问,你认为两处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①: ②。 B. ①—— ②、 C. ①: ②、 D. ①—— ②。
手记三 从未远去的“呐喊”
在鲁迅博物馆的展厅中,珍贵的手稿里藏着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锋芒,与青年木刻家座谈的照片表现了先生对青年的关怀以及对文艺救国理想的追求。当年,先生言传身教,指导进步青年创作出一批震撼人心的木刻版画,在抗战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怒吼吧,中国——北京鲁迅博物馆藏抗战版画展(1931-1945)”的百余幅作品,以铿锵有力的艺术语言再现了艰苦卓绝的烽火年代。那粗犷的线条、黑白分明的色彩,仿佛将我们带回到那个风雨交加的年代,让人深切感受到老一辈艺术家们强烈的家国情怀和不屈的民族精神。移步鲁迅故居,先生当年手植的丁香树依然枝繁叶茂,在院中静静守护着那穿越百年的傲骨与文心。
6. 你检查了文段中成语的使用情况。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言传身教 B. 艰苦卓绝 C. 风雨交加 D. 枝繁叶茂
结语
走进老舍故居,我们读懂了老舍对百姓生活的热切关注与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_________;驻足鲁迅博物馆,我们体会到先生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思,更敬佩他以笔为刃的战斗精神。追寻名人踪迹,我们在与先辈跨越时空的对话中,不断丰盈自我,汲取成长的力量。
7. 根据语境,你在文段中的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规范书写汉字的能力。注意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做到美观、规范、正确。做本题时,注意正楷书法要笔画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标点符号各占一格。注意“踪、迹、汲、取”的间架结构和写法。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二、古诗文阅读(共19分)
(一)(共5分)
8. 默写
(1)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论语•为政》)
(2)乡书何处达,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3)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旅途中,我们面对高山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