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9040字。
江苏省无锡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所有答案书写在答题卡相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其它区域无效。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的服装无疑是文明的象征。古希腊时代炫耀肌肉与躯体力量的传统不再继续,服装遮蔽了躯体的原始形象,成为躯体形象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换句话说,服装将天然的躯体改造成为一个五彩斑斓的文化产品。
服装暗示了社会管理机构对于躯体的一个基本观念:不论是排斥抑或投合,社会成员的躯体之间很可能出现强烈的关系。为维护必要的社会秩序,这种强烈关系导致的社会后果必须被限制在特定范围之内,于是社会管理机构将种种中介环节插入社会成员的躯体间隙,设置了不计其数的缓冲物。这是文明的代价。从躯体的生产、维持至其消亡,文明接管了整个过程。一个生命的呱呱坠地,仅仅是伟大的自然体系完成的一个极为细小的代谢程序;对于文明体系说来,这是一个重大事件。众多的社会机构将围绕着这具躯体的诞生开始烦琐的操作:从出生证明、姓名、户籍到教育、政治面貌、婚姻家庭,一个躯体所获得的档案文本淹没了躯体的自然本能,躯体之中所有的肌肉搏动、神经亢奋等都将按照文明的规范重新排列、整理、编码,取得一个社会认可的表述形式。
在通常的视域之中,血肉之躯隐匿了;我仅仅读到了躯体的符号。许多时候,躯体不必亲临现场,种种符号体系代替躯体行使权力。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躯体与姓名的关系。我的躯体现在正栖居于斗室之中,而我的姓名却四处游历,在履历表、出国申请报告、驾驶证、户口簿等中取代了真实躯体的到场。姓名是一个人声誉、地位、威望、权势、身份的附载体,是个人种种社会关系集聚的轴心,它所承担的信息量远大于主人的真实躯体。
躯体的管理同时还是躯体的文化再生产,一切都通过不同的符号体系有条不紊地进行。文身、化妆、服饰、风俗、卫生习惯、进餐仪式、举手投足的礼节、婚葬的规则,无一不是在持续地生产一个新的文化躯体。这个漫长的过程是一种巨大而无情的历史改造,野性的、天然的躯体终于在符号所编织的图案之中一步步呆滞、僵硬,仪态万方而又中规中矩:文明删削和矫正了躯体的活力,而后赋予一个得到认可的形式。
而且,人类的躯体已经陷入机器的重重围困,这是人类的理性为自己躯体设下的圈套。理性始终不渝地和躯体的本能、亢奋、放纵和软弱搏斗;如果金属材料取代了血肉之躯,机器的精确、可靠、坚硬和一致也将成为人类躯体的品性,这如同理性的终极理想。当然,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之中进行。而机器对于躯体的分割、包围、孤立,是一个难以察觉的阴谋。机器将人的躯体从自然的奴役之中解放出来,种种躯体的劳累被机器殷勤地替代了:汽车解除了脚板与地面的摩擦,电梯解除了向上攀登的辛苦,洗衣机和微波炉免去了许多令人烦恼的家务,空调为躯体制造出宜人的温度,种种的机床、吊车代替了不计其数的手工作业和体力劳动……而机器人的上场将最终让人类避免一切危险和费力的工作。可当人们手持遥控器得意洋洋地四处巡视的时候,又有谁能够警觉机器对躯体的夹击?
(摘编自南帆《躯体的囚笼》,有改动)
材料二:
身体成为资本形式有其宏观和微观的原因。从宏观角度来看,身体商品化成了当今社会的一种经济趋势,身体资源变成了一种身体资本。鲍德里亚提出当今社会是消费社会,认为在经历了千年的宗教传统约束后,身体在广告、时尚和大众文化中完全出场,被套上的卫生保健学、营养学、医疗学的光环,人们对青春、美貌、阳刚/阴柔之气的追求,以及附带的护理、饮食制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类躯体的间隙被设置服装等缓冲物,在满足社会秩序维护要求的同时,也付出了成为文化产品的代价。
B.人类躯体要想摆脱机器的重重围困,必须与自身的诸多弱点作斗争,始终不渝地保持理性是可靠的路径。
C.在消费社会里,人们对身体审美价值的追求超过对生产价值的追求,身体也就逐渐成为了社会的消费品。
D.无论是身体的文化再生产,还是其商品化,都蕴含着学者对身体在社会发展中失去原有属性的复杂情感。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的服饰首先是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象征,进而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中不可忽视的文化符号。
B.材料一结尾部分运用“圈套”“搏斗”等形象化的表达,醒目地突出躯体被机器控制而陷入的困境。
C.材料二引用对职业拳手的研究,具体说明身体的资本价值,论证当今对身体进行投资管理的合理性。
D.两则材料都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将人类从生产生活中解放出来,摆脱劳累,理性地审视身体的价值。
3.根据原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短语,每处不超过8个字。(3分)
“青青子衿”“司马青衫”“往来无白丁”“百战穿金甲”等词句,无一不显示出在古代社会中,服饰是 ① 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成为文化的名片与密码。而它们所指称的角色与阶层,都要接受 ② ,一言一行皆需中礼,一旦违背与僭越,就会受到社会的批评乃至惩戒。虽然中国古代并不排斥身体的美,“貌比潘安”用来赞扬容颜俊俏,“身高八尺”用来形容身材魁梧,但因缺乏消费社会的相应元素,这种美不可能具备 ③ 而成为日常商品,相反,却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般,有了用于政事规劝与行动反思的价值。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躯体管理”和材料二中“身体管理”各自的内涵。(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阐述了身体异化的原因,但角度不同,你更认同哪一种说法?请说说理由。(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通读、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核心,根据选项找到文本相关信息,认真比对。
(2)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合理推断的能力。理解文章内容和观点,根据选项内容,研究相关信息,认真比对。
(3)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理解文章内容和观点,筛选相关信息,概括内容概括。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重要词语的内涵的能力。理解文章内容,结合语境筛选信息,摘录组合概括内容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生财有道
张恨水
在东川,不容易遇到好月景。这一晚,有了大半轮的月亮,由山顶上斜照过来,引起我一种欣赏的兴致,悄悄地在山坡上的石板路上走着。
远远地有人大声喊道:“老张,快来快来!帮我一个忙。”
我迎去看时,是一位远房表哥邓进才。在他身子前后,放着两支手提皮箱。
我说:“久违久违,有何见教?”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