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310字。

  《芣苢》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兮。行与子逝兮。
  ——《国风•魏风•十亩之间》
  请大家朗读思考: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内容?
  诗歌大意:在一片很大很大的桑园里,年轻的姑娘们采桑多悠闲,她们一道唱着歌儿回家转。
  在相邻一片很大的桑园里,漂亮的姑娘们采桑多悠闲,她们一起说说笑笑往家转。
  从诗歌内容上看,这是描写采桑人轻松愉快的劳动场景的诗,展示了一幅采桑女呼伴同归的桑园晚归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劳动的诗歌。《芣苢》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二、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相关常识、写作特点及诗歌写作背景。2.感受《芣苢》重章叠句的音韵美。
  3品味《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的特点。
  3.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要的字词,把握《诗经》语言特点。
  思维发展与提升:感受《芣苢》重章叠句的音韵美。
  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诵读诗歌进入诗歌意境,激发想象和联想,品味《文氏外孙入村收麦》对仗工整、率真自然、饶有趣味的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两首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意蕴,体会其现实意义。
  三、预习检测
  结合课下注解,解释下列词语含义
  ①芣苢(fú yǐ):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
  ②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
  ③有:采得。
  ④掇(duō):拾取。
  ⑤捋(luō):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
  ⑥袺(jié):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
  ⑦襭(xié):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
  四、文化常识
  《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311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如十五国风。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