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6题,约11140字。

  黑龙江省龙东十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阅读(79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化是以中原文化为核心,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为轴辐的多元一体的文化。东北地区是以中原为中心的“东北”,是中国不可分割的国土。而生活在东北这块国土上的东北民族,通过与中原华夏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壮大不断贡献智慧和力量。吉林前郭尔罗斯王府遗址、沈阳新乐下层文化遗址、吉林大安县长新南山遗址、辽东半岛小珠山文化、黑龙江兴凯湖附近的新开流文化遗址、海拉尔西沙岗文化、辽西红山文化遗址等大量考古发现都证明:中华文化的源头不仅仅是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文明,它还应该包括东北的辽河流域和黑水流域文明。辽河是中国古代先秦文献中的“六川”之一,与河水、江水、赤水、淮水、黑水并列,河长约1390公里,是中国七大河流之一,也是代表早期华夏文明覆盖面的重要水系之一。辽河东起鸭绿江水系(含朝鲜半岛北部),西跨大、小凌河和滦河,实际上是燕山以北,黄海、渤海北岸和长城地带东端的综合性的经济文化区。汉族、鲜卑族、契丹族、女真族、渤海族、满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多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农耕、游牧、渔猎不同民族的不同经济形式相互交融,创造了充满地域特色和智慧的文化,为东北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丰富的基础。从中华民族文明形成的社会经济基础来看,如果说长江文化的基础是“稻田农业”,黄河文化的基础是“粟作农业”,那么,东北文化的基础则表现出北方农牧与渔猎经济结合的特征。这些文化间的差异,恰恰为中华文化的博大奠定了基础。
  中华多元一体文化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上古时期就已经有了华与夷、天下与四海的观念,并产生了以中央王朝为中心的中华一体的民族观和文化观,并初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认同体系。而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逐渐打破了一元中心的传统观念,并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从一元到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东北第一个取代汉族政权建立少数民族政权,并一统中原的是鲜卑族。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中华文化格局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契丹族自称“轩辕之后”,建立辽国之后,主张“虽境分二国,而义若一家”和“不异中华”,对南北文化进行了大整合。这为中华文化的多元性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元素,加速了东北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进程。女真族继契丹族之后建立金,在原有的文化格局中不断发展,使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不断扩大。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彻底打破了“华与夷”的格局和观念,并形成了“华夷一体”的新格局和新观念,这些都为东北文化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原动力。
  此外,从文化功能的角度讲,文化间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过程,东北文化在接受吸收中原文化的同时也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原文化,在相互交流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为其自身增添新的内容。东北的鲜卑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都曾入主中原,对中原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但就总体而言,中原文化仍居于主导地位。东北文化在这种双向互动和交流中不断发展,尤其是到了近代以后,更是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活力屹立于文化之林并影响着世界。因此可以说,东北文化是中华多元一体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摘编自杜有《东北文化的发展历程及价值意蕴》)
  材料二:
  在“中华一体”中,东北各民族在流动中发展,人口流动迁移具有必然性,也加速了文化间的涵化与融合,最终形成了以汉族中原文化为主体的东北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汉族移民做出了巨大贡献。
  汉族移民东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殷末。《汉书•地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量考古发现证明,东北辽河流域和黑水流域文明也应该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B. 蒙古族建立元朝,形成“华夷一体”的新的格局和观念,促进东北文化不断发展。
  C. 东北各土著民族通过与中原华夏族的文化交融,撼动了中原文化的主导地位。
  D. 在“中华一体”的形成过程中,人口迁移必然出现,并加速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辽河在先秦文献中被列为“六川”之一,该流域 经济文化区有综合性特点。
  B. 农牧与渔猎相结合是东北文化的经济基础,这也是中华文化的经济基础之一。
  C. 第一个和汉族进行交流的东北少数民族是鲜卑族,这使中国文化格局多元化。
  D. 两则材料都围绕着东北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关系展开论述,但侧重点有所不同。
  3. 下列各项,最能支撑材料一“东北文化是中华多元一体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猪龙,其造型工艺与黄河流域同期玉器存在相似性,体现文化交融的痕迹。
  B. 史料记载,金代统治者推行“尊孔崇儒”政策,在东北多地修建孔庙,将中原儒家文化融入本地社会治理。
  C. 学者统计,近代东北工业发展迅速,其生产技术与管理模式多借鉴日本、俄罗斯等国家。
  D. 资料记载,辽代契丹族贵族多学习中原儒家经典,部分贵族子弟还赴中原地区求学深造。
  4. 材料二运用哪些论证方法证明“汉族移民对以汉族中原文化为主体的东北文化的形成做出巨大贡献”这一观点?请简要分析。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泛黄相纸里的光
  雁南方
  我从未想过,会以这种方式重新认识外祖母。
  整理她的遗物时,发现一本覆着蓝布的相册。我打开相册,褪色的绒面里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照片上的外祖母穿着月白色的的确良衬衫,站在拙政园的花窗前,身后斜斜伸出一支开败的玉兰,她右手挽着一个穿工装裤的短发姑娘,袖口处依稀可见细小的棉絮。两人的影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