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860字。

  陕西省汉中市十校联考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何谓文化?广义地说,文化就是人化,是人类的创造、经验、成果积累的总和,而非自然原生态。人类的一切物质与精神成果,都是文化。中国传统强调“以文化人”,强调圣人以其先知先觉所言所行教化百姓,为民立极。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日益成为现实,迫切需要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文化的价值在于它的有效性,即一种文化能够吸引凝聚人民,被长期广泛接受,并为接受此种文化的群体与个体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提供人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提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前景,提供发展的成果与动力;同时又能提供逢凶化吉、遇难成祥的应变、纠错与自我更新能力。
  中华文化为政以德、修齐治平思想,性善论、天良论、良知良能论思想,形成了一种循环认同,具有从一而定、定之于一、一以贯之的特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不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思想与“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思想,使天命、人性、民心、道德、礼义、王道、仁政、世道串联合一,乃是文化立国同时并不否定权与法、兵与政作用的纲领性宣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互为因果的说法,说明中华文化把政治、哲学、道德伦理、终极信仰、唯物与唯心全部打通。个人与群体、家与国、天与人、慎终追远与薪尽火传、自强不息与无可无不可、变与不变、混沌与清明……所有这些“浑一”,精神自足,颠扑不破。
  中华文化形成了中华风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塑造了一代代中华民族脊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宝,代代相传,共同延续着中华价值观和中华智美。它们是中国人赖以安身立命的氛围与自珍自赏的美好心愿的对象化、具体化,也是中华文化与世界对话的特有媒介。有一年笔者在河南开封清明上河园的晚会上,听到合唱曲以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为歌词:“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在那样的场合,想起历史上有过的繁荣与美好,感动得热泪盈眶。笔者著文称:“哪怕仅仅为了欣赏辛弃疾的诗词,下一辈子,仍然要做中国人。”此话引来不少读者共鸣。
  是的,中华传统文化也有明显的不足、短板。不管多么好的文化传统,都怕陈陈相因。“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李白讽刺的读死书的无用文人不在少数;“寻章摘句老雕虫……文章何处哭秋风?”李贺也为呆板的学风感到悲哀。清末民初的文化大家王国维自沉,启蒙思想家严复也终入保皇一党,吸食鸦片而死,显现了文化危机的严重性。
  我们背靠的传统,曾经被激烈地批判和反思。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强调以它为基础的文化自信?这是因为,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既有孔孟提出后被官方提倡的修齐治平、忠勇仁义;更有新文化运动时以鲁迅为代表的反思批判文化。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它的古色古香、奇葩异彩、自成经纬,更在于它生生不息的活力,它的反思能力,它在多灾多难中锻炼出来的应变调适能力。
  有人问,百年来,衣食住行、生产生活、科学技术、名词观念,我们吸取了那么多外来文化,中国人是不是已经“他信”胜过“自信”了呢?
  文化不是物资也不是货币,它是智慧更是品质,是精神能力也是精神定力,它不是花一个少一个,而是越用越发达,越用越有生命力,越用越本土化、时代化、大众化。它有坚守的一面,更有学习发展进步的一面。学习是选择、汲取与消化,不是照搬和全盘接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谁学到手就为谁所用,也就归谁所有,旧有体系就必然随之调整变化,日益得心应手。
  文化也不是垄断性山寨性的土特产,它既有地域性,更有超越性与普适性。任何一种文化都无须追求来源的单一、唯一、纯粹。如果用产地定义文化传统与文化内涵,国人吃的小麦、玉米、菠菜、土豆……最初都是舶来品,连中餐都不是绝对的“中”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样的态度正是中华文化历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文化人”在中国古代对于百姓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教化作用,在今天还需要不断增加新的内涵。
  B.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担当,是中华风度的重要内容,塑造了一代代中华民族脊梁。
  C.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难以做到的,其主要原因是中华文化是有机整体,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做出判断。
  D.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不仅是对传统的一种复兴,更是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彰显了中华文化在继承与弘扬中的创新发展。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在讨论文化自信时,既指出了中华文化的庞大体系和生命力,也点明外来文化对中华文化带来的影响,展现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思考。
  B.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观,体现出对人类发展多元文化的积极态度,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C. 在作者看来,诸如“二十四孝”等封建糟粕,不利于人和社会的发展,不利于社会和谐稳定,不符合人类文明共识,都要摈弃。
  D. 如若更好地做到文质彬彬,从容自信,需要弄清中华传统文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本思路与基本取向,弄通中华智慧与中华谋略的特色。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关于文化有效性观点的一项是(   )
  A. 《庄子》中“五石之瓠”的故事中写惠子的困惑:“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惠子得到大瓠却不知道该如何使用,庄子却发掘了大瓠的价值。
  B. 《兼爱》中有:“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天下的人相互关爱,社会会安定和谐;反之社会会陷入混乱。
  C. 《孟子》中有:“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每个人都有一颗怜悯体恤别人 心,这是仁爱的发端。
  D. 《论语•泰伯》中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有一种理解是百姓可以让他们按照规矩去做,但不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4. 文章第四段采用了晚会上听到合唱曲辛弃疾《青玉案•元夕》的事例,有何论证效果?请简要分析。
  5. 哪些特质对于中华文化保持长久生命力起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米考伯先生又来了。我洗了手和脸,以便向他的文雅表示更多的敬意。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我想,我现在得这样来称呼了。一路上,米考伯先生把街名、拐角地方的房子形状等,直往我脑子里装,要我记住,为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可以轻易地找到回货行的路。
  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