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260字。
浙江省温州市十校联合体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须知:
1.本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在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下,人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没有改变,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仍能科学地指引我们认识当今世界复杂的经济形式,正确理解劳动与物质生产的深层关系。我们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科学性时代性的基础上,也要根据社会经济条件的重大变化,对马克思在工业化初期提出的具体概念范畴进行合理延伸,深化认识,不断发现新问题,并通过实践检验使理论发展前进。
第一,对生产性劳动范畴的认识发展。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阐述了生产劳动问题,他认为:“这种生产的雇佣劳动也就是资本的基础,资本存在的基础”;“生产劳动是直接同资本交换的劳动”。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区别在于其生产性,这并不特指生产活动的外在形式,而是针对其内在本质,即是否带来资本增殖。因此,判断一种劳动是否为生产性劳动的两个标准是:其一,该劳动是否有助于资本增殖;其二,该劳动是否存在雇佣性质。在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了数智领域许多新兴的“无酬劳动”或“免费劳动”。这些劳动仍由人来完成,其内容主要是为人工智能提供数据原材料。这种伴随数字资本与平台资本发展出现的新劳动形式,常使劳动者在不知不觉中隐性地服务于资本增殖。英国学者克里斯蒂安•福克斯在《数字劳动与卡尔•马克思》中将此描述为“隐藏在‘玩’背后的剥削”。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由于认知差距与数字资本的霸权形式,资本剥削愈发隐匿。这种隐性劳动难以被定义为生产性劳动,因为我们虽可推导出其在资本增殖中的作用,但大多数情况下它不具备明确的雇佣关系。这使得许多人类劳动成果被资本与作为资本的智能技术占有了。因此,我们应当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带来的新劳动形式,准确分析价值形成过程,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
第二,对科技人员劳动贡献的认识发展。在《资本论》第一卷关于“总体工人”的论述中,马克思指出,“总体工人的各种职能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低级,有的比较高级”,其中就包含脑力劳动。马克思肯定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都具有重要意义,认为“劳动过程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在一起了”,不过他当时重点研究的是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伴随社会生产力发展,分工不断细化,职能专门性增强,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已形成明确区分。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与科技研发、技术创新相关的脑力劳动(复杂劳动)愈发重要,其所创造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高于体力劳动(简单劳动)。因此,应充分明确科技人员脑力劳动的重要性,肯定其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贡献,深化对其劳动性质的认识,并在分配方式上与之相匹配。
第三,对价值创造过程的认识发展。价值创造始终来源于人类劳动,形成于生产领域,但因人工智能的资本主义应用,使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愈发模糊。人工智能在资本权力作用下,试图以“智能劳动者”身份介入生产过程,取代人类劳动,使价值转移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价值生产过程。这是资本权力统治下的一种虚假“景观”。对此,要正确认识人工智能的“智能劳动工具”本质。在生产过程中,“智能劳动工具”的出现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提升了生产力,但就其本身而言,同样具有商品属性,即“智能商品”。人类劳动在生产“智能商品”过程中对价值的创造是清晰明确的,这个环节需要被置于整体价值创造过程中去理解。因此,应深化认识人工智能背景下价值创造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完善价值分配机制。
第四,对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的认识发展。自机器时代以来,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使其不仅服务于资本,甚至被作为资本,这颠倒了机器、技术与人的关系,并延续到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作为现代技术的最新表征,不仅没有实现对人类劳动的解放,反而成为挤压人类的异己力量,这正是因为在资本权力统治下,人、机器、自然都沦为了资本增殖的工具。要理解这一异化现象,关键在于厘清“机器本身”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对工人的截然不同的影响:前者作为劳动工具,其技术属性本无善恶;后者则作为一种社会权力关系,必然导致劳动条件与工人相异化,并随着机器发展激化为“完全的对立”。从机器时代到智能机器时代,人机矛盾的普遍化与尖锐化,正是机器资本主义应用的必然后果。我们绝不能盲目陷入人与机器的表象对立,而必须穿透“景观”洞察其背后的资本逻辑。正如马克思的经典论断所深刻揭示的:“机器本身对于工人从生活资料中‘游离’出来是没有责任的……因为这些矛盾和对抗不是从机器本身产生的,而是从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产生的!”因此,将机器本身视为矛盾根源是一种误判,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才是真正根源。
(摘编自于天宇《人工智能挑战背景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时代化审思》)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先提出传统生产性劳动的判断标准,再分析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劳动形式,最后指出重新界定生产性劳动的必要性。
B.文中认为人工智能在广泛应用中显著提升社会生产效率,已经能够完全独立自主地进行价值创造,并成为新的创造价值源泉。
C.作者指出,人工智能在应用过程中制造的“景观”是其作为技术本身发展的必然结果,与资本权力的作用毫无关联。
D.文末引用马克思的论述来强化论点,该引用为了证明机器本身会导致工人失业,进而说明人工智能作为机器必然会造成人机对立矛盾。
2.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无酬劳动”与“免费劳动”两个词语并列使用,是关于新劳动形态的特定概念,其内容主要为人工智能提供数据原材料,且这类劳动“隐性地服务于资本增殖”。
B.原文中使用的“这是……”“对此,要……”等句式,起到了承接上文论断、引出下文对策的作用,使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
C.通过对比马克思对“总体工人”的论述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现状,突出科技人员脑力劳动的重要性,为“分配方式与之匹配”的主张提供支撑。
D.“人工智能作为现代技术的最新表征,不仅没有实现对人类劳动的解放,反而成为挤压人类的异己力量”一句,可以全面概括关于价值创造过程被遮蔽的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在人工智能时代,尽管劳动形式发生变化,但① 没有改变。判断一种劳动是否为生产性劳动,其内在本质在于它是否带来② 。同时,我们必须认识到,人工智能的本质是③ ,其本身并不创造价值。 4.本文在论证“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是矛盾根源”这一观点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无论是《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课中袁隆平的农业科研,还是本文的人工智能时代劳动,都肯定了劳动创造价值。请概括两者在“劳动价值”上的两个共同观点并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四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月光下的麦地
刘庆邦
麦子一片一片倒下去,月亮升起来了。
秀秀走到地头时,月亮正挂在东边天上,大大的,圆圆的,像一面新磨的铜镜。月光水一样洒下来,刚收割过的麦地显得空旷而宁静。空气里弥漫着麦草和泥土的混合气息,一种好闻的、让人心安的味道。
这块地是秀秀家的。爹和哥在天黑前终于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