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400字。

  湖南省长沙市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至二单元,古诗词诵读。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世纪50年代后期,诸多作家诗人纷纷将注意力投向社会热点,“落单”的昌耀却“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歌唱着内心的“高车”(《高车》),最终成为“大山的囚徒”。这一遭际无疑给诗人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创伤,然而诗人以更加清醒的认知、更为开阔的胸怀关照着时代社会的潮流与个体命运的走势。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苦难也是一种特殊的馈赠。面对时代的洪流、现实的荒诞,虽然获罪在身,诗人依旧表现出了昂扬高贵的精神姿态,发出了《划呀,划呀,父亲们!》那样激越的呐喊,诗中的“旋涡”和“狰狞的孤圈”无疑是苦难与宿命的代称,这些强大的外力随时都有可能将“幸存者的脊椎扭曲”,然而此时的诗人,对苦难的理解已然超越了浅层的痛楚与悲鸣,并将其转化为一种强大的内心力,不断鼓舞着自己和身边的“父亲们”去奋力地划,有韧劲地划,因为“我们负荷着孩子的哭声赶路”。
  青海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众多、文化多元的高原省份,对于19岁就来到青海,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的诗人来说,青海就是他的故乡,他熟知青海的方言土语,熟悉青海的文化传统和民俗宗教,他的生活习惯和文学创作中自然流通着青海高原的文化因子,此外,昌耀在诗歌中喜欢使用古汉语词汇等。因此,当我们看到一种“博杂异质”的诗歌语言时,难免觉得其古奥深涩。西川认为,这种语言形式“强化了他作为独语者的形象”,并使他的诗获得了“坚硬的封闭性”,这是昌耀诗歌语言的棱角和审美的特色,无须因读者的接受问题而降低其独立品格。如果没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耐力,昌耀的诗歌作品确实难以消化。
  昌耀离世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再次以批评的眼光审视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实绩时,就会清晰地看到,在同质化和重复性现象比较突出的当代诗坛,昌耀及其诗歌创作是独一无二的。
  (摘编自刘大伟《昌耀诗歌的时代性与经典性》)
  材料二:
  在对其他艺术的化用方面,昌耀最突出的贡献是诗歌中的雕塑性,可以说他在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理论的基础上实践了雕塑美,创作了大量具有立体感的诗歌。
  昌耀很早就确立了诗歌的雕塑观念,因而在写作现实中的人物时,他一直注重刻画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昌耀的诗歌语言的“流体”特质源于对其音乐节奏的模仿,与闻一多的“三美”理论无直接关联。
  B.昌耀的“流体雕塑”注重刻画人物立体感,他的《慈航》中的“新娘”便是这种静态雕塑的代表。
  C.昌耀在《划呀,划呀,父亲们!》中借“旋涡”隐喻个人命运的困境,但始终未能展现精神超越的力量。
  D.昌耀的诗歌情感激昂,充满力量,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坚持,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引用西川的观点,是为了论证昌耀诗歌“博杂异质”的语言风格具有独特审美价值,不应因读者接受度降低品格。
  B.《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中“老鹰的掠影”“跛行的瘦马”与岩原动静结合,既有客观的描写,也有主观强烈的情感表达。
  C.材料二引用昌耀《我的诗学观》里面的语句,否定诗歌的气质论等观点,强调诗歌的音乐性,以及多元素融合等特点。
  D.两则材料都认为昌耀诗歌具有特色,材料一侧重其在当代诗坛的独一性,材料二侧重其艺术表现上的创新性。
  3.下列各项中,能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昌耀的诗句“薄曙之来予我三重意境:步行者橐橐迫近的步履”描写了一个疲于急行的行者形象,形象丰满。
  B.某诗人紧跟社会热点创作,其作品因题材贴合时代而广受关注,语言通俗直白,易于读者理解和传播。
  C.有评论家认为,当代诗坛应减少对地域文化的依赖,更多借鉴西方诗歌技巧,以突破同质化困境。
  D.某作家经历苦难后,作品充满对命运的怨怼与悲叹,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现实的逃避和对自我的封闭。
  4.昌耀的诗歌能够取得巨大成就,有哪些原因?请依据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
  5.根据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下面诗句的动态感。(6分)
  秦陵兵马俑馆古原野  昌耀
  原野。一枚秦国士卒的头颅
  口啃波动的土地,如堕海者之吞咽大水。
  如不沉之落日。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出路    马慧娟
  当第一声鸡鸣响起的时候,高干梁也会跟着醒过来。一群搅和在一起的牛、驴、羊在呵斥和鞭子的驱赶下,吵闹着、拥挤着穿过村子,带起一溜土尘奔涌着路过瓦窑坡去了阳山洼,很快就淹没在阳山洼的灌木丛里。
  对我而言,高干梁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但每一天似乎又都是一样的。看见的山是相同的,山上长着的草木是相同的,看见的人是相同的,穿衣打扮、面貌气色是相同的。
  高干梁像一潭死水,即使扔一块石头进去也不会激起任何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