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题,约21620字。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福九联盟(高中)期中联考
高二年语文科试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有力号召:“传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重温抗战历史,赓续伟大抗战精神,对于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力量,具有跨越时空的深远意义。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在民族危亡关头,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并呼吁中国人民动员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组成全民族反对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的钢铁长城,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坚持以民族大义为重,制定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正确战略、策略,实施动员人民、依靠人民的正确路线、政策,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在生死存亡之际挺起的精神脊梁,更是新时代坚守民族尊严的价值坐标。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新的长城。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极大振奋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信心;无论是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群众性游击战法,还是“狼牙山五壮士”纵身跳崖的宁死不屈,都彰显着中华民族勇于抗争的顽强意志。成千上万的英雄在炮火中奋勇前进,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精神旗帜,更是新时代攻坚克难的不竭动力。杨靖宇将军以草根树皮充饥、雪水解渴,孤身奋战至最后一刻;赵一曼“母亲死后,我的孩子要代替母亲继续斗争,茁壮长大”的绝笔家书;邓玉芬将丈夫和五个孩子送上前线的壮举……他们将个人生死与民族解放事业紧密相连,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抗战的意志和力量。这种英雄气概,因传承而彰显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征程中。面对“卡脖子”技术封锁、“脱钩断链”的外部压力、“单边制裁”的无理打压,中国共产党人以“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不负嘱托、锐意进取,切实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继续弘扬在伟大抗日战争中铸就的克服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力量。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更为新时代应对挑战提供了自信与底气。抗战初期,面对“亡国论”“速胜论”等错误观点,毛泽东发表了《论持久战》,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为中国抗战前途指明了方向。抗战相持阶段,中华民族以“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方法坚持持久抗战,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种必胜信念,始终指引着世世代代中华儿女涵养拼搏奋进的精神动力。
隆重纪念是为了更好地铭记。未来,更要讲好抗战故事,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直至取得最后的胜利!
(选自光明论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激励勇毅前行之志》,有改动)
材料二:
记者: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际,“井陉救孤”这类“大战中的插曲”重新引发关注,①_________?
王炳林:“井陉救孤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对“伟大抗战精神”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核心内涵包括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和必胜信念,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B. 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和依靠群众的路线,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C. 抗战精神中的“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在新时代具体表现为突破技术封锁、应对外部压力等攻坚克难行动,是推动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D.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的“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思想,消除了“亡国论”等错误观点,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根本思想保障。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在论述“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时,依次使用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层次清晰地揭示了其历史内涵与当代价值。
B. 材料二中,记者通过“如何避免……误区”的提问引导对话方向,专家王炳林则以“关键在于……”的回答明确核心观点,这一问一答体现了访谈的引导性与针对性。
C. 材料三开篇以“历史可以观照现实,现实也可以反映历史”起笔,一句立骨,提纲挈领地揭示了抗战精神兼具历史性与时代性的核心论点。
D. 若用“精神的传承如同大河奔流,既汲取历史深处的源头活水,也汇聚时代支流的磅礴水量,方能滋养民族复兴的沃土”来形容三则材料的共同逻辑,是恰切的。
3.根据材料二内容,在文中标出①②③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4.材料一讲述了如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重大战役,材料二中提到“井陉救孤”事件(亦见于部编版教材《大战中的插曲》),综合三则材料,谈谈这种“大战”与“插曲”的叙事相结合,对阐释“弘扬抗战精神”有何作用?(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文本一:
葛 覃
孙犁[注]
他名叫葛覃。我记得这两个字出自《诗经》,题作“葛覃”的这几段诗,是古代民歌,也很好读。
我们认识的时候,还都是青年,他比我还要小些,不过十七八岁。人虽然矮小一些,却长得结实精神,一双大眼,异常深沉。他的家乡是哪里,我没有详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