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060字。
福建省福州四校联盟2025-2026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三语文试卷
(完卷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深沉的历史意识,为中华民族打下了维护大一统的人心根基,成为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断复兴的精神支撑。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文明长期的大一统传统,形成了多元一体、团结集中的统一性。“向内凝聚”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团结统一是福,分裂动荡是祸,是中国人用血的代价换来的宝贵经验教训。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节选自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东西并峙,都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国。两个庞大帝国之间,没有直接接触,然而彼此都间接地知道远处有这样一个大国,广土众民,文化粲然。中国人称罗马帝国为“大秦”,俨然视为遥远的另一个秦帝国,其推重可知!东西两大帝国的统一大业,均由本处于边陲的势力,凭借优势的武装力量,以征伐完成——这也是双方共有的形式。
两个帝国的征伐过程,则不相同。秦灭六国,杀伐甚重;六国既灭,未闻秦军戍守六国故地。秦亡,一时起义的诸侯军队,灭秦之后兵锋南下,也未闻戍守秦国故地。刘项相争,刘邦得了天下,汉兴之后,早期郡守大都是由勋旧出任。然而,也未有汉军戍守内地的历史记载。此后中国的历史中,只有外族征服中国,方有戍军入驻国内之事。相对于中国的情形,罗马军队是由本国农户组成。罗马大将率军出征,罗马兵团大多随统帅将领留戍征服地区。于是,一批又一批,罗马子弟离开意大利半岛,却在新得的领土落户,成为当地的统治群。
中国、罗马两个地区的不同处,当在中国早就有了郡县制度。春秋时代,秦、楚、三晋,都在扩大领土的过程中,将新获土地,派遣流官治理,不再实行世袭封建。秦统一天下以前,七国均已纷纷建立郡县两级的地方行政体系。秦汉地方长官,通常不由本籍人士出任,但地方掾吏则为当地俊秀。中央又有刺史监临督察地方官员。这一套制度,起源早,发展时间也颇长久,因此运作相当顺畅。中央有了这一套统治机制,完全不必依赖军队,即足以统治广土众民。反观罗马的情形:地中海地区是泛希腊文化的天下,也是罗马帝国的本部,但周边地区,包括今日的中东及欧洲大陆,其族群成分处处不同,各地的政治单位也各有不同的组织形态。希腊亚历山大建立的大帝国,为时短促,即已分崩离析。于是,罗马军团兵锋所指,每一地区都有独特的情况,罗马不能建立类似中国的郡县制度,只能在各地以不同的方式,与当地原有势力取得合作,以宗主国的地位,依赖戍军,控制属地。罗马军队马背上取得的天下,还是只能从马背上统治。这一形势当然极不稳定。日久之后,分戍各地的罗马军团,亲近自己利益所在的戍地,对宗邦故国,未必忠诚不贰。强藩率军回朝,或是近卫将领专控朝政,都使罗马帝国长期沦于军人专政的痼疾。
再由文化发展的角度看。战国时代虽然百家争鸣,主流思想毋宁是儒家。秦以法家治国,其实法家不过是儒家的变种;汉兴以后,黄老曾经短暂得势,汉代终究以外儒内法为根本。儒家士大夫不断凭借
(节选自许倬云《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比较》,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指出,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想要认识中国,必须立足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否则无法理解古今中国以及未来中国。
B. 材料二引用秦灭六国不驻军、诸侯灭秦不守秦地、汉兴无戍军三例,意在说明秦汉军事力量薄弱,无法派遣军队控制地区。
C. 材料二谈到秦汉与罗马文化,指出欧洲基督教具有强烈排他性导致了文明分裂,而中国因推行儒家教化消弭了地方的文化差异。
D. 材料二中提到地中海的航道不会构成固定的网络,不依赖固定的资源供求,这体现了罗马帝国经济体系的灵活性优于秦汉帝国。
2.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材料一以“唯一绵延不断的国家形态文明”为核心前提,推导出“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的结论,为讨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做铺垫。
B. 材料二“罗马军队马背上取得的天下,还是只能从马背上统治”一句,既概括了罗马军事征服的特点,也暗示其统治具有脆弱性。
C. 材料二并非仅呈现秦汉与罗马的差异,而是结合中国本部与地中海区域的地理环境、族群构成等背景,分析差异产生的深层原因。
D. 材料一侧重对比分析,材料二侧重理论阐释,论述角度不同,但都与“文明的统一性与连续性”有关,有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3. 以下表格是对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政治体制的梳理和分析,请根据原文在下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比较维度 秦汉帝国 罗马帝国
地方治理 郡县制 (①)
官员任免 (②) 罗马军团留戍
监管方式 (③) 无
4. 材料二具有史论文的严谨性,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5. 材料一提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追求“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文本一:
火镰
李锐
①插队的时候,知青和农民一样出工,一天三晌,从天亮干到天黑。天刚亮干到九点左右,回村吃饭,叫早晌。吃完早饭,接着再干,干到午后一两点,再回村吃饭,这叫午晌。午饭之后再下地,干到天黑回村,叫晚晌。每晌的中间要小憩片刻,叫歇晌。歇晌就是男人扎堆抽烟,女人扎堆聊天。勤谨的主妇和小女子们,也有人趁这工夫给自家猪羊割草,或是到坡上拾点干柴。
②我们邸家河的老汉们都抽自制的叶子烟,很少抽烟卷,他们把花钱买来的烟卷叫洋烟,觉得抽洋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