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220字。

  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关于善读书,我有三点认识和体会。
  第一,    A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书本上的东西是别人的,要把它变为自己的,离不开思考;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要把它变为活的,为我所用,同样离不开思考。读书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思考认知的过程。思考是阅读的深化,是认知的必然,是把书读活的关键。如果只是机械地阅读、被动地接受、简单地浏览,没有思考,人云亦云,再好的知识也难以吸收和消化。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领导干部阅历丰富,独立思考能力比较强,要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要敢于拿起批判的武器,在思考中发现新的问题,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努力形成新的认识。当然,思考的基础是阅读。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只有通过阅读获得新知识、了解新思想、树立新观念,才能提高思维的准确性、逻辑性、深刻性、敏捷性、创造性。
  第二,    B    。读书学习客观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毛泽东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大凡有作为者,都注重读书与运用的结合,而不是读死书、死读书。一个人如果不注重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落实在行动上,即使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不能说达到了学习的最终目的。
  第三,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读书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付出辛劳的过程,不能心浮气躁、浅尝辄止,而应当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水滴石穿。正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现实中,不少人都有长期坚持、积少成多,最后取得惊人收获的读书经历。有人研究过,一个人每天阅读一小时,三年之后可以变成某一问题的专家。“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年轻的时候,记忆力好、接受力强,应该抓紧读一些对自己终身成长具有关键性作用和决定性影响的好书。中年的时候,精力旺盛、视野开阔,应该努力拓展读书的广度和深度,打牢一生的学问基础。年老的时候,时间充裕、阅历丰富,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常读常新的态度、百读不厌的劲头,在读书世界里感悟人生、乐以忘忧。
  (摘自习近平总书记《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材料二:
  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不就是读书吗?讲义课本着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识,固亦不可不读。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你的天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近,自己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同样是谈学习,材料一直接提出读书方法,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则先批评作风后谈论方法。
  B.材料一引用日光、烛光的比喻论述不同时期的学习特点,激励领导干部在年轻时拓展读书的广度。
  C.材料二认为学校课本内容有限,可能与个人的天赋、习性不合,读起来拘束,难以培养读书兴趣。
  D.材料二说“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不是作者不知道什么书必读,而是为了引出什么书不必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广泛采撷经典名句加以阐发,赋予其鲜活的时代价值,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文化内涵。
  B.材料一通过“思考是阅读的深化”“思考的基础是阅读”说明了二者的辩证关系,思路清晰,体现了说理的严密性。
  C.材料二开篇以“你也许说”虚拟论敌来引出观点“课外书比课本更重要”,增强了说理逻辑,使论点更加鲜明突出。
  D.材料二连用“与其••••••不如••••••”强调经典的重要作用,有助于读者深刻领悟“读原著、学原文、获真知”的读书策略。
  3.根据材料一内容,在材料一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4.同学向你推荐一本名为《〈红楼梦〉里的成功学》的书,你是否准备阅读?请结合材料二说说你的理由。(4分)
  5.在“阅读经典”主题班会上,有同学说自己在读“四大名著”这类经典,但不知道如何读更有收获。请结合两则材料,给这位同学解答疑惑。(5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明湖居听书
  刘鹗
  那明湖居本是个大戏园子,戏台前有一百多张桌子。那知进了园门,园子里面已经坐的满满的了,只有中间七八张桌子还无人坐,桌子却都贴着“抚院定”“学院定”等红纸条儿。看那戏台上,只摆了一张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心里知道这就是所谓梨花简了。旁边放了一个三弦子,半桌后面放了两张椅子,并无一个人在台上。偌大的个戏台,空空洞洞,别无他物,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