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330字。
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典型人物报道在人民群众中发现典型、宣传典型,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需要,反映着时代前进的脉搏。新时代主流媒体的典型人物报道需要尊重时代特色,适应融合业态、创新报道话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人民日报》作为我国纸媒的典型代表,近年来主动求变,推出了一系列贴近民众、情真意切的典型人物报道,为地方媒体的相关工作提供了一个出色的范例。
步入新时代以来,典型人物报道的主体身份越发多元,来源更加广泛,向基层下沉得更加明显,快递小哥、一线医务人员、在校大学生等各行各业的平凡人物得以出现在报道中。如《人民日报》推出的“青春派”系列报道,主动触及受年轻群体关注的小众群体,在“大”社会背景下对“小”个人观察与解构,使小人物与大时代之间形成共振,激励更多人主动担当使命,坚守不忘初心。
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强调对于人物生活“本色”的还原。在记录时,不回避人物的缺点与性格上的缺陷,即便是党员干部,也愿意在报道时还原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困惑与苦恼。在视角层面,抛弃了往常典型人物报道所惯用的“全知视角”与“外视角”,转而使用以事件当事人或亲历者为主体的“内视角”作为主要叙事视角。叙事视角的转变有效消除了受众同典型人物之间的疏离感,为二者之间的心灵沟通搭建了桥梁,使典型人物完成了从“道德圣人”向“自然人”的现代形象转变。
先前的典型人物报道话语逻辑较为单一,多采用宏微观结合(宏观社会背景+微观人物故事)的叙事路径。此种报道方式虽在反映时代特点上有一定优势,但普遍存在着报道套路化、人物扁平化等问题,越来越难以满足当下融媒体时代的传播需求。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体现在叙事语言上的亲和感与细节化:善用短句,增加引语,一改往日的说教气息;注重对生活细节的描摹,带领读者重返第一现场,对人物的精神气质的描绘更加传神;加强生活的呈现,生活化气息扑面而来,更易使读者与典型人物之间形成情感上的共振。
新媒体时代,传统的即时性、片段化的人物报道难以发挥出持久的影响力,难以积攒足够的用户关注,难以烘托出正能量传播的声势。《人民日报》近些年的典型人物报道主动延伸报道链条,策划大型、长期的新闻行动,构建系统化的典型人物报道体系。2019年5月,《人民日报》对先进人物杜富国的报道进入第二阶段,此时距离他受伤已时隔半年,《人民日报》从细节入手,通过对其周围人物细致入微的访谈,二次深挖英雄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将平凡而伟大的中国军人形象刻画得更加全面与具体。对于英雄人物个人事迹的持续耕耘,就好像挖掘一座永不枯竭的油矿,通过对人物“细水长流”的动态展现,让人物身上所展示的时代精神传播得更加深远。
全媒体时代,典型人物报道需要全新的思维与技术上的支持,主动融合多元视听符号来集中展示人物风采,能在最短时间内寻求与受众之间的信息共鸣点。碎片化阅读主导的网络环境,典型人物报道的成功通常并不取决于对人物事迹的完整再现,而是依靠“闪光点”与“高光时刻”的精准捕捉。一个关键特征、一个最佳角度,往往就能引发网友集体“破防”,造就出一篇“出圈”的优质新闻报道。
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依然发挥着难以替代的关键作用,可以带给人们精神鼓舞和前进动力。新时代的典型人物报道,“大而全”不再是唯一的衡量指标,如何从细节入手,用亲切的语言精准捕捉人物身上的“人性闪光点”,构建出立体可感的人物形象显得越发重要。主流媒体应当创新报道文风、打通传播渠道、优化情感体验、主动融入用户视角,塑造出新时代情真意切、鼓舞人心的典型人物形象。
(摘编自王帅《新时代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创新刍议》)
材料二:
“全忠,2月14日,咱们一家三口站台上见。”这是一本普通家庭日记本上的留言。这样的日记一写就是23年,用掉了12本日记本,留下6820多条只言片语,长达24万余字。
写下这段留言的妻子叫任亚娟,是兰州铁路局兰州客运段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时代以来,诸如《人民日报》这类主流媒体,越来越多地关注小众群体,不再着意报道先进人物、英雄人物、杰出人物。
B.叙事视角从“全知视角”“外视角”转向“内视角”,消除了受众的疏离感,使典型人物从“道德圣人”转变为更真实的“自然人”。
C.《人民日报》对先进人物杜富国的后续报道表明,延伸报道链条、深挖人物故事,能够将人物形象刻画得更加全面、立体。
D.全媒体时代,融合多元视听符号集中展示人物风采,构建出立体可感的人物形象,能快速寻求人物与受众之间的信息共鸣。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需要尊重时代特色,创新报道话语,反映时代前进的脉搏,加强对社会主义正能量的宣传。
B.新时代优质的典型人物报道都不再完整再现人物事迹,而只是依靠“闪光点”与“高光时刻”的精准捕捉。
C.《喜看稻菽千层浪》与材料二的主题相似,二者均聚焦劳动者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体现了平凡工作的非凡价值。
D.《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讲述一位抱怨的顾客最终被张秉贵的服务感动的故事,与材料一提倡的“内视角”叙事原则是一致的。
3.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新时代主流媒体典型人物报道创新”的一项是( )
A.《一句承诺,二十三年坚守》:“赵光怀是泗县屏山镇老山村秦集圩庄土生土长的本地人。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但赵光怀有个响亮的名号:文物保护员。他脚下方圆150多亩的土地,埋着洼张山汉墓群。从发现到今天,赵光怀已经守护了23年。”
B.《从沙漠到大海》:“3个月大的儿子患了急性肺炎,因放不下记谱工作,万桐书夫妇软磨硬泡求大夫给孩子开药,带回家服用。第二天一早,那个肉嘟嘟的小男孩再没有醒来……(安葬了孩子)当晚,一来电,夫妻俩又在各自的机器前坐下,继续记谱。”
C.《“燃灯校长”送1600多名女孩出深山》:“想想张老师这么大岁数,每天比自己还忙,也就不好意思抱怨了。有一次,我经过张老师办公室,发现她一手拿着勺子,一手拿着烧饼,下巴托在键盘上,吃着饭就睡着了,她太累了。”
D.《“探界者”钟扬》:“‘那次,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这位同事回忆。”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材料二曾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通讯类一等奖,如果你是评委,请结合材料一中提到的“新时代典型人物报道的创新方法”写出获奖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芝川渡
李玉萍
他走了,是偷渡过去的。没有人能够拦得住他。
他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高高瘦瘦,脸庞棱角分明,也许跟五个姐姐相处太多,而沾染上了女孩的特质,话少,腼腆,然而倔强。
1937年,八路军决定从芝川渡口东渡黄河,奔赴华北前线,抗击日本侵略者。
他每日都在河边放羊,看波光粼粼的河水被细密的阳光晕染,那一个个明艳的清晨和一个个壮丽的黄昏,重叠成他生命中最珍贵的画面。是呀,他的羊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