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990字。
广西贵港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11月联合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这段时间,各行各业的朋友都有一种职业危机感,认为自己的工作迟早会被AI取代。有人悲叹,教师这个行业迟早会消亡,文科的衰败不可避免,人们只要学好如何运用AI就已经足够。AI技术俨然成为新时代最重要的知识,似乎已是万知之知。然而,果真如此吗?AI时代的文科通识教育该往何处去,确实是一个值得认真思索的问题。
人类的理性有其固有的局限,我们必须对未知保持足够的敬畏。在《枚农篇》(也译《美诺篇》)中苏格拉底提出了一个著名的知识悖论:“一个人不可能去寻求他所知道的东西,也不可能去寻求他不知道的东西。他不能寻求他知道的东西,是因为他已经知道了,用不着再去寻求了;他也不能寻求他不知道的东西,是因为他也不知道他应该寻求什么。”AI可以在已知的基础上去扩大知识的范围,但是无法从无到有获得一个完全的新知。这就是为什么科学研究不仅仅需要理性,还需要直觉和灵感。爱因斯坦说:“物理学家最大的任务就是去寻找那些最普遍的规律,人们只用演绎,就能根据这些规律推导出一幅世界的画面。通往这些规律的道路并无逻辑可言。人只能靠直觉,其基础是一种对知识的热爱。”通过直觉和灵感获取的新知更像是一种从无到有的经历,它需要神来之笔的灵光一现。我们不能以狂妄的理性拒绝未知。就像洞穴中的囚徒,如果有一种神秘未知的力量拉着我们掉头,但是我们执拗地拒绝掉头,因为理性无法给其提供确定性掉头的根据,那么我们也就失去走出洞穴探究未知本真的机会。
在AI时代,很多人对AI技术也有错觉,认为AI技术就是一种关于知识的知识,掌握AI 技术的人也就可以成为拥有全能性知识的明智全才。当科技僭主[注]与政治僭主一拍即合,善良的愿望极有可能把人类引入人间地狱。因此,我们更加需要苏格拉底式的文科通识教育,需要知己无知的明智和节制,避免理性的狂妄与自大。真正接近全知的就是知道自己是无知的。
人类对技术主义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乐观执念,身处AI时代,我们对于这种技术主义的乐观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而这恰恰是文科通识教育的意义。文科通识教育需要培养美德,而非单纯的算计,只有美德才能更好地驾驭AI技术,防止它成为作恶的工具。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工智能确实是一种很好的工具。但人不是工具,工具更不应该取代人的地位。在《卡尔弥德篇》中,苏格拉底和卡尔弥德关于明智的讨论不欢而散,卡尔弥德最终朝着僭主的道路一去不返。当哲学和权力争夺年轻人的灵魂,哲学看似一败涂地,一如当前的文科教育。然而,多年之后,在比雷埃夫斯港大决战中,格里底亚和卡尔弥德被双双处死,他们也许会想起当年与苏格拉底的对话。对无限知识和权力的追求最终只是黄粱一梦,花荣草茂,难逃枯干凋谢的命定,一切都是昨天。
(摘编自罗翔《AI时代,文科通识教育如何可能?》)
材料二:
AI可以创造出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但很多人甚至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不是AI能解决的问题,只能由我们自己来解决。
如果你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一纸文凭,就是一份轻松工作的敲门砖,就是人生在世的一份生存保障,你可能会轻易得到一个结论:学校不应该开设不直接作用于找工作的课。
这个逻辑,和我们从小到大,经常在学校里观察到的一样,美术、音乐、体育、心理、劳动这些科
(摘编自窦泽南《AI时代的人文精神》)
[注]僭主:起源于古希腊城邦,该词有时也会被译作“暴君”。僭主与君主都是一个人统治城邦,但君主顾及并促进全邦人民的利益,而僭主则只关注他个人的利益而忽视全邦人民的权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认为AI将取代教师行业,文科教育会走向衰败,这种观点反映了对AI技术的盲目推崇和对文科价值的忽视。
B.材料一引用苏格拉底的知识悖论,阐述了人类获取新知既需要基于已知的理性推导,也离不开直觉和灵感的观点。
C.荀子“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的观点与材料一中“AI是工具”的论述一致,都强调人应合理驾驭技术而不被技术支配。
D.材料二将机器和生态系统做类比,指出机器的脆弱性与生态的容错性差异,旨在证明将人工具化的教育是不合适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AI能扩大已知知识范围,但无法创造全新知识,因此当前加强文科通识教育比培养理性思维更重要。
B.一些人之所以认为掌握AI技术可以成为拥有全能性知识的明智全才,是因为这些人缺乏文科通识教育。
C.材料二提到的一些科目给主课让路的现象,旨在批评当前教育把获得文凭作为目的,缺乏对人的精神培养。
D.材料二中作者把当今时代视作“大航海时代”,鼓励人们做“知道还有哪些未知领域等待探索”的人。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某高校开设“AI伦理与社会”课程,探讨技术应用中的道德困境。
B.某中学增设编程课,要求学生掌握Python基础语法与算法设计。
C.某企业开展员工技能培训,重点强化AI工具在数据分析中的操作流程。
D.某职业院校加大理工科实训投入,提升学生对工业机器人的实操能力。
4.材料二认为“好的教育是一种艺术”,请根据材料二内容说明“好的教育”的内涵。(4分)
5.近期,“文科消亡”的话题引发热议,请根据两则材料,对此观点加以反驳。(6分)
(二)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老 街范小青
在春夏之际的一个早晨,我们来到姜堰溱潼镇,更确切地说,是来到了溱潼镇的一条老街上。
从车上下来,这条老街就扑面而来了。
扑面而来的是一条街,更是一股久违了的亲切的气息,是一阵似曾相识的熟悉的气韵,让我们立刻沉浸在一种欢乐而又宁静的气场中。我们的心一下子就被打动了。
其实我是头一次来到溱潼,头一次踏上这条老街。它对于我,应该是陌生的,互不了解的,像是初次相会的一个朋友,应该还有一点拘谨的。但奇怪的是,就在我一眼看到它的长长的望不到尽头的身影的那一瞬间,我就知道,我来过这里。在过去的许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