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540字。
辽宁省重点中学协作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逍遥游》中的《五石之瓠》寓言,以其荒诞的物象与深邃的哲思,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极具标识性的文本。这一短小精悍的篇章,以其独特的哲学意蕴和文学价值,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永恒魅力。通过惠子与庄子关于“五石之瓠”的对话,以看似不合常理的物象为载体,揭示庄子哲学中“无用之用”的深刻智慧。
就文学本身来说,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它既是“无利”的,又是“有利”的。“无利”在于人的文学活动是不追求实际利益的,这也是庄子所言的“无用”。但也正是由于无功利,文学才是美的。然而,文学实际上又是深深根植于社会的实践活动,其语言及运用的各类艺术手法都带有鲜明的社会属性。它的价值不仅局限于作家个人思想感情的抒发,更在于它通过多样化的传播途径被广大读者所接纳后,在社会层面所激发出的深远影响与广泛共鸣,这就是庄子所说的“大用”。
“无用之用”思想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精神,即通过“虚静”状态摆脱功利束缚,实现创作的自由与超越。庄子认为,创作者必须摒弃世俗的功利观念,达到“无知无欲”“绝圣弃智”的境界。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提到:“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他继承了庄子的观点,认为写作就是要以纯净之心观照世界,才能“思接千载”,只有在摆脱功利专注艺术本身的规律时,作品才能达到自然天成的境界。同时,“无用之用”对创作题材也给出了提示:文学不必拘泥于社会功利的直接表达,而是可以通过看似“无用”的题材展现更深层的精神内涵。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表面看是描绘虚无缥缈的仙境,实则寄托了诗人对自由人生的向往。
“无用之用”为文学欣赏提供了理论依据,这需要欣赏者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才能排除现实的干扰,专注于审美体验。在“鱼乐之辩”中,惠子执着于“子非鱼”便不懂鱼之乐的逻辑真实,而庄子却道出“请循其本”。回到问题最开始时的审美真谛,这种超越认知判断的直观感悟,恰是文学欣赏的玄妙所在。杜甫写“安得广厦千万间”时,如果仅将其视为安史之乱后的住房政策建议,便辜负了诗中那份“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赤子之心。现代学者宇文所安在《追忆》中写道:“中国古典诗歌的价值,在于它教会我们如何失去。”他指的是古典诗歌中大量描写消逝的意象,这种“无用的教诲”(对失去的吟咏不能挽回任何实际损失),或许正是庄子所说的“大知闲闲”,是一种广博从容的智慧。
“无用之用”应用在文学教化中,恰似“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过程。在“庖丁解牛”的寓言里,文惠君观看屠夫解牛后竟悟得养生之道。这种看似不相关的启迪,恰恰揭示了文学教化的本质——当少年们轻吟“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时,他们邂逅的岂止是诗句?这般体验早已超越“有用”的知识传递,那看似“无用”的“与物为春”:三千年前的白露浸润今人的衣襟,远古的熹微与青春年少蓦然相逢。这种“不教而教”的智慧,在孔子“吾与点也”的赞叹中得到回响。当曾皙向往“浴乎沂,风乎舞雩”时,这位圣贤看到的不是无用的嬉游,而是生命最本真的舒展姿态。
“无用之用”不仅是对实用主义的一种反思,更是对生命意义多样性的肯定。从《五石之瓠》“不龟手之药”的“大”“小”用之辨,到“大瓠”的“有”“无”用之辨,庄子启示我们要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的限制,以一种更广阔、深邃的视角去发掘事物潜在的价值。它提醒我们:唯有保持对“无用”之物的探索,才能守护人类精神的丰富性与可能性,在实用主义盛行的时代,为心灵保留一片自由的天地。
(摘编自辛悦《从〈五石之瓠〉看庄子哲学“无用之用”》)
材料二:
《五石之瓠》出自《庄子•逍遥游》,“逍遥游”是一种“无所待而游无穷”的境界,也是庄子的人生理想。值得注意的是,庄子所倡导的“逍遥”与现代人理解的“逍遥”有所不同。如今人们使用“逍遥”一词时,往往更注重其表面上的自由与无拘无束,而较少触及其中深层的哲学内涵。实际上,庄子的“逍遥”并非一味地消极无为,而是通过对人生、社会与自然的深刻思索,达到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五石之瓠》“无用之用”既倡导创作者摆脱功利,也允许借“无用”题材传深层精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即体现这点。
B. 庄子“鱼乐之辩”中“请循其本”的思维,启示文学欣赏应超越“逻辑真实”,通过直观感悟把握审美真谛,而非纠结于“子非鱼能否知鱼乐”的认知判断。
C. 材料二指出庄子“逍遥”与现代“逍遥”不同,前者是超越世俗束缚、追求内在精神自由,后者侧重表面的无拘无束,这都有助于理解庄子思想的深层内涵。
D. 材料一聚焦“无用之用”对文学的作用,材料二认为“无用之学”能提供素养、为“有用之学”提供灵感,由此可推其核心价值在为“有用”服务。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引用宇文所安“中国古典诗歌教会我们如何失去”的观点,是为说明古典诗歌中吟咏消逝的“无用”意象,实则蕴含庄子式广博从容的智慧,契合“无用之用”。
B. 庄子认为事物的“有用”与“无用”是绝对的,就像“不龟手之药”,宋人只能用它漂洗丝絮,而游客却能用它获得封赏,这是因为他们对“用”的定义不同。
C. 材料一指出“无用之用”为文学创作提供艺术精神,受此影响,现代文学创作应完全摒弃功利性,只专注于精神内涵的表达,从而实现创作的自由与超越。
D. 鲁迅评价庄子散文“汪洋捭阖,仪态万方”,这一评价既肯定了庄子文学创作的成就,也直接印证了材料一所说的“无用之用”对文学教化的作用。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材料中庄子思想“无用”与“有用”关系的一项是( )
A. 某诗人创作山水诗时,未考虑诗歌的商业价值,仅专注于自然之美的抒发,最终该诗却引发读者对生态保护的关注,推动了当地环保活动。
B. 某剧作家创作历史剧时,未考虑商业票房与市场热度,仅专注于还原历史人物的精神困境,最终该剧引发观众对推动相关历史话题的公众讨论。
C. 某学者整理民间童谣时,初衷是保留传统文化符号,未追求实际效用,后来这些童谣成为研究当地民俗文化的重要资料,助力了非遗保护。
D. 某学生为应对考试背诵古典诗词,虽暂时未理解诗词内涵,但通过背诵积累了文学知识,最终在写作中灵活运用,提升了作文分数。
4. 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庄子思想对后世产生影响的两个方面。
5. 学校组织“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主题班会,同学小王提出:“现在学习这么紧张,背古诗词、读《庄子》浪费时间,不如多刷几道数学题、背几个英语单词实用。”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写一段反驳小王的发言,要求有理有据且贴近学生生活。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大前程(节选)①
(英)狄更斯
郝薇香小姐正拄着她那根丁字头的拐杖,在摆着长桌的那间屋里走动。这时候她正走到那块霉烂的结婚蛋糕跟前。
她说:“怎么啦,匹普?”
我字斟句酌地说:“郝薇香小姐,我明天就要上伦敦去了。特地赶来向您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