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590字。

  重庆市名校联盟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作答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的规定位置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须将答题卡、试卷、草稿纸一并交回(本堂考试只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生硬地结合在一起)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
  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摘自钱锺书《谈中国诗》)
  材料二:
  “含蓄”是诗歌的一个基本要求。真正好的诗歌,应如雾霭笼罩的美景,美就美在若隐若现欲语还休之间。
  中国古代诗歌的含蓄特点的形成,有着深刻的艺术和社会原因。无论是何种流派的诗歌,都格外注重“含蓄”二字。因为只有含蓄,才不至于使诗歌味同嚼蜡,中国古代诗歌格外讲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确切”指最精细确定的形式,它能让读者产生无限的“空泛”,即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
  B. “怀孕的静默”,钱锺书以怀孕打比方,暗指说出来的话即中国诗歌实写的内容没有艺术价值。
  C. 一首诗要有隽永的诗味,就要有意境,这不是由表象的简单含意决定,而是由它的“韵外之致”决定的。
  D. 炼字手法的运用,可以丰富诗的意境,加深诗意的表达,获得很好的艺术效果,增强诗的含蓄味。
  2.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引用莎士比亚《第十二夜》中公爵的话,意在说明西方诗歌直接表达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引用拜伦《哀希腊》则体现中国诗歌的含蓄静默。这能体现出中西方诗歌在表达上的差异。
  B. 材料二主要运用引用、比喻论证来证明“含蓄手法大大增加了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感染力”的观点,说服力强。
  C. 材料二评价李商隐的诗,“既鲜明又朦胧的意象,曲折地表现了一种深层错综的情思”,暗合材料一“空泛联接着确切”。
  D. 材料三《闺意献张水部》全诗未提“求官”,以新娘次日晨起梳妆的场景切入,将等待结果时的忐忑,转化为新妇担心妆容是否符合长辈心意的不安。比喻贴切,表意含蓄。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印证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言简意远,发人深思,收到了一种更加悲切、深沉的艺术效果。
  B. “润物细无声”中 “细”字,写出春雨脉脉绵绵,润物悄无声息的特点,更暗示自然造化发生之机。
  C.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借助生动的形象慨叹人生的不可知性,有迷茫不可预测的哲学思辨。
  D.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一句,一反传统羁旅诗中悲苦思乡的基调,不将异乡作他乡,含蓄传达出诗人的自由洒脱。
  4. 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5.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简要概括诗歌创造含蓄美的方法。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瞎子
  法•莫泊桑
  看到初升的太阳我们何以会感到如此欣喜?那普照大地的阳光何以会让我们如此幸福?天空是蔚蓝的,田野是碧绿的,房舍是洁白的。我们愉悦的双眼畅饮这些鲜艳的色彩,又把它们化为我们心灵的欢乐。于是我们萌生出强烈的欲望,想尽情地舞蹈、奔跑、歌唱,体味精神上的轻松愉快、内心的博大的爱,我们简直想拥抱着太阳吻它一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