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6540字。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王国维讲:“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不过,王国维虽然“拈出”了“境界”一词,却没有给予明确的解释。从他言说中可以获知的是境界高于兴趣、神韵,双方是面目(末节)与根本的关系。这可说是王国维境界说的本体论基础。
  王国维在他的境界说的类别——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境界之隔与不隔上,都突出了陶渊明的境界,而最后又归宗于“自然”。冯友兰概括说,《人间词话》提出的“意境”“不隔”这两个大原则其实只是一个,那就是意境。“隔与不隔是就意境说的,如果没有意境,那也就无所谓隔与不隔了”。又评论说,王国维论隔与不隔的数条诗句“都是作者的直观所得,没有抽象的概念,没有教条的条条框框,所以作者能不假思索,不加推敲,当下即是,脱口而出,这就是不隔。用抽象的概念加上思索、推敲,那就是隔了”。意境的特点在人之意与物之境、或曰人之情与自然之景的浑然合一,境在这里已融入意之中,亦即主客合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如此。如果需要抽象的概念推演和义理思索,那就是隔了。
  对比一下东晋玄言诗代表孙绰的《秋日诗》:“萧瑟仲秋月,野度风云高……垂纶在林野,交情远市朝。淡然古怀心,濠上岂伊遥。”虽然是咏物寄情,也有一定的“自然”意蕴,但其在林野、远市朝的行为与他所怀有的心之淡然和对庄子濠上境界的追寻,着意渲染的色彩较浓,不离概念的思索推敲,这应该就属于隔。
  陶氏在《饮酒诗》中所渲染的“此中有真意,欲辩辨已忘言”,强化了“真意”本不可辩的蕴含。“言”之被忘不是因为它已无用,而是根本就不需要,真意是在心境交融中自然呈现的。苏轼后来在《题渊明(饮酒诗)后》评价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望南山”显系人有意为之,而“见南山”则是“南山”自然呈现于心。此时的心境,无法通过语言析出谁是心谁是境,故“不隔”可以理解为人与境已融为一体,无言可以叙说。“写景如此,方为不隔”。
  陶氏有意无意间,由“篱下”到“山上”,托出的是一幅和谐惬意的静谧美景。“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只有静下心来,才可能有悠然闲情。陶渊明突出的是真意、真境和真性情,重在人与自然的一体。
  从哲学的思辨说,无我之境区别于有我之境的关键,在从何角度去观物。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虽然移植了邵雍“无我”的“观物”心境,但在更为彻底的“自然”心态下,认为只要是反映人的“真”性情,其
  (摘编自向世陵《王国维的“境界”说及“真意”“真情”》)
  材料二:
  杜甫《偶题》诗的开篇——“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既强调了文学创作的重大使命,也道出了写作者的个中滋味。这两句诗,谈的是文章的创作态度,对我们今日的改进文风,也有借鉴意义。
  写文章,应葆有做“千古事”的正心诚意。正如曹丕在《典论??论文》里所指出的:“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现世的功名利禄、富贵荣华都如过眼云烟,而优秀的文学作品却有可能流芳百世。作家去世了,其作品仍有机会在后世传颂众口,可算是作家生命的延续。李白的诗中也说:“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文章写出来,不仅仅是给自己看的,也不仅仅是给一时、一地的人看的,它有可能超越时空、流传千古,所以文学创作应该心怀敬畏,郑重其事,万不可敷衍塞责。
  (摘编自张静《光明日报??改进文风大家谈》)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王国维认为“境界”是文学根本,高于“兴趣”“神韵”,二者是根本与末节的关系,这构成其境界说的本体论基础。
  B. 冯友兰认为,“隔与不隔”的判断以“意境”为前提,若无意境,便无“隔”与“不隔”可言,二者围绕意境展开。
  C. 纳兰性德能够做到“真切如此”,其缘故是他的作品完全没有汉人文学风气,未受汉地格律与过度雕饰文风影响。
  D. 材料二引李白“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意在说明优秀作品能超越时空流传千古,体现创作 重大意义。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人与南山浑然合一,属“无我之境”,无需概念推演,符合“不隔”特点。
  B. 孙绰《秋日诗》有自然意蕴,但因“着意渲染”且不离概念思索,被归为“隔”,与陶渊明“不隔”的诗形成对比。
  C. 材料二“正心诚意”与王国维“真美无关乎善”相悖,前者强调写作态度郑重,后者认为美与道德无关,不可调和。
  D. 严羽“诗者,吟咏情性也”与王国维“写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均强调真情实感对作品的重要性,观点相通。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二标题的一项是(3分)(   )
  A.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B. 文学创作的真谛:真情与打磨
  C. 以“工匠精神”雕琢文字
  D. 曹丕与李白的文学观
  4. 请结合材料一关于“隔与不隔”的论述,评析王维《竹里馆》中“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两句诗的“不隔”之妙。(4分)
  5. 结合两则材料,谈谈当代青少年写作如何创作出“有境界”的作品。(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