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12180字。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服饰境界的审美上,墨子、韩非子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命题:取情以去貌,好质而恶饰。墨子、韩非子对此曾展开多层面的论述。《墨子•尚贤》一再列出尧举舜、汤用伊尹、武丁识傅说的史例,还特别强调英明的君主根本不在乎他们穿粗布衣、围系绳索以及容貌美丑而直接予以擢拔重用。韩非子也在《韩非子》中断言:“衣食美,则骄心生。”同时,在墨子的不少篇章中,都可读出他从服饰角度对当今之主的抨击。如《墨子•辞过》中认为当今之主过着“必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的奢靡生活,“为锦绣文采靡曼之衣,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佩”。墨子认为,正是统治者的华衣美饰,造成了民众的“三巨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或许是对墨子的认同与声援,韩非子也说“处其实不处华”。事实上,他们不仅批判统治者,也批判儒家所倡导的美饰的繁文缛节和礼乐仪式,在《墨子•非儒》中,圣子批评儒家“繁饰礼乐以淫人”,并直接指责“孔某”(即孔子)“盛容修饰以蛊 世”,贬损的字里行间也似乎积郁着愤怒的情绪。
(摘编自张志春、张影舒《中国服饰文化史》)
(摘编自张志春、张影舒《中国服饰文化史》)
材料二:
看到浩浩荡荡的秦兵马俑,相信不少人会想起《诗经•秦风》那首激昂慷慨的《无衣》,它是秦国将士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战歌。行军士气高涨,作战舍生忘死,正是以战扬名、奋勇尚武的秦国军人写照。不过秦陵兵马俑里的秦军形象,当真与《无衣》里春秋时期秦国士兵相同?答案是否定的。春秋时期到秦灭六国,时间相差数百年,其间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战争模式乃至作战戎服都在变化。且看《无衣》第三章首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结合时代,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舜、伊尹等人被重用,说明圣人选拔人才,依据的是智慧与才情,而不是容貌和华
衣美饰。
B. 秦朝时,政治制度、军事制度、战争模式等相比春秋时期发生了变化,军队戎服也
有改变。
C. 先秦时期,赵国周边有胡人生活,出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考量,赵武灵王将戎服改
为胡服。
D. 秦袍俑穿 直裾袍流传到汉代,变成了两层袍服,杨家湾出土的很多汉俑就身穿这
种服饰。
2. 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韩非子认为,人们追求精致的服饰和鲜美的食物,就会产生喜爱骄奢生活的不良心态。
B. 春秋时期的秦国士兵能穿着下裳作战,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下裳对当时车战的影响
不大。
C. 材料二按照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秦军戎衣的四个特征,展示了改
革后秦军战服的特点。
D. 两则材料都谈及衣饰应去繁从简,但材料一是从节俭和爱民的角度提出的,与材料
二的侧重点不同。
3. 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一中“好质而恶饰”这一服饰审美观的一项是( )(3分)
A. 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大戴礼》
B. 故圣人衣足以犯寒,食足以充虚,则不忧矣。——《解老》
C.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离骚》
D.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孔雀东南飞》
4. 请根据原文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4分)
“上衣下裳”的复杂服饰,和轻便干练的戎服,分别代表了儒家 ① 和墨法两家
② 这两种不同的服饰审美思想。结合现实生活体验,我们应该辩证看待墨子、韩非子“取情以去貌,好质而恶饰”的思想主张: ③ 。
5. 请根据材料二概括,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证明秦俑所穿的戎服与赵武灵王的改革无关?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英]狄更斯
现在我接近了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它是那么难以忘却,那么惊心动魄,我看到它一步步地在扩大起来,好像平原上的一座高塔似的,甚至把它那预示的阴影投射在我儿童时代的一些事情上。
在它发生之后多年,它给我的印象还是那样新鲜活泼:在那静寂的夜里,它的狂暴似乎仍在我的幽静的房内猖獗着。直到现在,我有时仍会梦见它。我会由暴风雨——或偶一提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