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8600字。
高三语文试卷(二)
本试卷共23题,共150分,共10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54年6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海军独立潜水艇大队正式成立。6月28日,两艘从苏联接收的潜艇“新中国11号”和“新中国12号”由中国海军官兵驾驶,驶出旅顺口,前往人民解放军海军青岛基地。第一批潜艇学习队成员罗治淮回忆,当时的学习过程既紧张又兴奋。
罗治淮:苏联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帮助中国建一支潜艇部队,大家都高兴极了,但是我们这个队伍文化程度偏低一点,当时决心大得很,天大的困难我们也能克服。早上天不亮就起来,晚上深夜才睡。三年零两个月以后,我们的学员自己开着船(潜艇),自己把这个船(潜艇)开到我们自己的基地。
面对西方国家的核威胁和核讹诈,毛泽东主席提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说,他们都是吃着窝窝头搞核潜艇,有时甚至连窝窝头都吃不饱。
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调查研究,开讨论会,大家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我们一定要搞,一定要自己搞!一万年也得搞出来!作为我们科技人员,一万年太久了,只争朝夕!
程文兆:船像鲸鱼一样徐徐驶出那个平台,有上万人自发地或有组织地走到现场,欢声雷动。船上前面挂着毛主席像,下面就是大红花。潜艇艇员都站在船舷旁边,非常非常激动,感到非常自豪。
1969年,正在东海舰队服役的程文兆接到命令,自己将被抽调到一支特殊的部队。来到北海舰队,程文兆才知道,自己即将加入的是中国第一支核潜艇部队,他将与另外35名战士一起,担任首艘核潜艇的试航员。程文兆和战友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试航200多次,最终圆满完成任务。
1970年12月26日,中国人自行研制设计的第一艘核潜艇正式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征1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1988年9月,中国海军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圆满成功,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并具备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能力的国家。
(捷编自央视新闻《百年瞬间•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材料二:
“谨小慎微,精益求精”,这是写在某潜艇基地技术监测室大门上的字。核安全事关国家安危,必须确保万无一失。基地官兵用细节上的苛刻,破解了核盾牌上的“安全密码”。
核潜艇的“保健医生”——高级工程师吴水海手持专业仪器,穿梭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1954年,中国海军接收了苏联提供的两艘潜艇,并以此为契机,开始了潜艇部队的建设与学习,直接标志着中国核潜艇研发事业起步。
B. 面对西方国家的核威胁和核讹诈,中国决定自力更生研制核潜艇,彭士禄等科技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克服困难,最终成功。
C. 中国核潜艇基地官兵以“谨小慎微,精益求精”的态度,确保了核潜艇的安全运行,体现出了中国海军对核安全的高度重视。
D. 核潜艇的退役处置是世界性难题,中国核潜艇基地通过自主创新,成功攻克了这一难题,填补了我国技术空白。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早上天不亮就起来,晚上深夜才睡”与材料二中“不分白天黑夜的探索之路”等语句,突出强调了核潜艇事业需要时刻待命。
B. 材料一使用“第一支”“第一任”“第一艘”等词语,表明中国核潜艇的发展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讹诈,使中国成为具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能力的国家。
C. 材料二列举吴水海排查冷凝器传热管问题、孔劲松团队攻克“核退”处置技术难题,证明了我国核潜艇技术领先世界。
D.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从历史发展、技术保障的角度介绍了我国核潜艇事业,材料三则展望了世界核潜艇事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3. 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中国核潜艇事业“慎之又慎”理念的一项是( )
A. 在核潜艇关键设备的选材上,科研团队广泛调研,对多种材料进行性能测试和对比再选择。
B. 为确保核潜艇的安全性能,团队反复计算潜艇的结构强度,进行多轮模拟实验和压力测试。
C. 为加快核潜艇研发进程,在部分系统的研发中,跳过一些常规测试环节直接进入下一阶段。
D. 在核潜艇的武器系统装配前,技术人员对每一件武器装备进行严格的质量检验和功能计算。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中将核潜艇比作“大洋黑鲨”“水下蛟龙”“静默杀手”等的效果。
5. 请结合材料,简述我国在核潜艇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解析】
【分析】
【导语】《百年瞬间・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以纪实风格展现了我国核潜艇的诞生历程,具有历史厚重感。摘编自《人民日报》的材料是保障核安全做的努力。《“静默杀手” 核潜艇是海军硬实力的象征,未来将如何发展?》则对核潜艇的未来进行探讨,富有前瞻性。三者结合,为读者全面呈现核潜艇的重要意义与广阔前景。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直接标志着中国核潜艇研发事业起步”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一第一段提到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的成立,而非“核潜艇研发事业”的起步。
故选A。
【2题详解】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宝水
乔叶
出门再看,余晖已尽。周围的山林已经有深深浅浅浓浓淡淡的靛蓝。没有路灯,只有家家户户露出的微光,映衬出暖调暮色。也不敢走远,便又到了村委会门口,这块地方并不宽展,此时却有了些空旷意味。
在老槐树下看了好一会儿。我爬的最早的树就是槐树,自家院子里就有一棵。爬它只在五月,因上面有槐花。“槐花香,好嘴尝。”奶奶一说这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