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290字。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明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核心特征体现为不同文明在交往中形成的双向映照关系——既非单向输出,也非孤立并行,而是通过“借鉴—改造—反哺—深化互鉴”的循环模式实现共同发展,这一规律在唯物史观视域下有着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从本质上看,生产力是文明互鉴的核心驱动,交往形式的拓展始终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互鉴局限于地中海沿岸、黄河流域等邻近区域,呈现区域性、零散性特征;随着封建社会中后期手工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带来的生产工具改进与交通网络完善,丝绸之路、阿拉伯商道等突破地域限制,互鉴进入跨区域、系统性阶段。古希腊与东方文明的平等交往,源于地中海地区多元生产力的相对均衡;阿拉伯文明成为“东西方中介”,本质是其手工业与商业水平支撑下,为满足生产治理需求吸收印度数字、希腊化学、中国技术的必然选择,印证了马克思“各民族相互关系取决于生产力与交往发展程度”的论断。
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拓展了互鉴范围,更通过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互动深化了互鉴内涵。经济基础的需求决定互鉴的内容与方向,商业需求推动数字、语言互鉴,农业需求催生灌溉技术、作物品种交流;而上层建筑的互鉴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哲学思想互鉴推动思维变革与科技创新,语言文字互鉴降低贸易成本、扩大市场规模。19世纪末西方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中国哲学辩证思维为西方思想家突破理论困境提供了重要资源,这种思想互鉴进而影响了西方价值观与文化产业发展,与古希腊哲学吸收东方“四大元素说”支撑航海贸易的逻辑一脉相承,彰显了这一辩证关系的普遍性。
事实上,文明互鉴的实践主体始终是人民群众,这是唯物史观“人民创造历史”的生动体现。从腓尼基商人传播字母、阿拉伯商队传递中国技术,到丝绸之路工匠改良纺织冶铁工艺、东南亚农民学习中国农耕技术,这些自发交往本质上是人民群众为满足生产生活需求的选择。马克思强调“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
,文明互鉴的深入必然伴随群众参与范围的扩大,从局部区域少数人互动到跨文明全体人民参与,既印证了其普遍规律属性,也驳斥了西方中心主义将互鉴归功于少数精英的片面认知。
从全局视角观之,文明互鉴更是世界历史形成的动力源泉,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世界历史理论”深度契合。随着生产方式与交往的完善,各民族原始闭关自守状态逐渐瓦解,历史日益成为“世界历史”,而文明互鉴正是这一进程的核心推动力。世界历史并非西方文明扩张史,而是各文明通过互鉴共同构建的整体进程,这一本质彻底否定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谬误,进一步印证了文明互鉴作为全球性普遍规律的科学内涵。
(摘编自曹顺庆,赵瀛《文明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
材料二:
从希腊德尔斐神殿石碑上的那句“认识你自己”开始,人们便有了对“我”的关注,并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追问与找寻自我。马克思指出,意识性是人之为人的核心特征,人的自觉意识既能将自身生命活动转化为意志与意识的对象,区分主我与客我,也能构建人际关系中的对象性关联,明晰自我与非我。因此,对“我”的探索,既要立足自身活动与结果向内求索,亦需以“他者”为镜向外观照。
文化主体性不仅是文化自我的根基,更是文化自信的核心依托。文化自主蕴含着内在底气,这种底气外显为稳定的精神状态,便是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权力,文化自主赋予人们“由自不由他”的文化决策与管理权,这是文化自信得以存在的现实基础。近代以来,西方列强入侵导致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濒临崩溃,文化自信丧失殆尽,甚至滋生出自我否定、崇洋媚外的自卑心理。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夺回文化自主权,文化自信才得以重拾。
作为一种能力,文化自主赋予人们“依自不依他”推动文化建设与创造的底气,这是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我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并在不断探索与反思中学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使中华民族从最根本意义上掌握了文化自主权,从而更加从容自信地面向世界、奔赴未来。
(摘编自万光侠,魏浩天《文化主体性的唯物史观阐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明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论与实践支撑,文明交往的实践常受生产力水平制约。
B.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推动不同文明走向互鉴,各民族闭关自守的状态逐渐被打破,从而推动“世界历史”的逐渐形成。
C.对“我”的探索既要立足自身向内求索,还要以“他”为镜向外观照,这种自我探索也保证我国文化主体性的实现。
D.中华民族能从容自信地面向世界、奔赴未来,与我党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分不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第1段采用先否定后肯定的表达形式,强调不同文明的交往应当形成彼此映照的关系。
B.材料一第3段以东西方思想互鉴为例,彰显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互动关系的价值意义。
C.材料二以希腊德尔斐神殿石碑上所刻的名句引入,使得接下来对自我意识的讨论更具历史纵深感。
D.材料二用近代中国文化主体性丧失的事实直接论证观点,与我党领导人民重拾文化自信形成对比。
3.根据材料二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当前“汉服热”的兴起,体现了社会在文化领域逐步形成的 ① 的自主决策权与依自不依他的创新力。正面来看,年轻人主动考据、复原传统汉服形制(如马面裙),并创新设计出适合日常的“汉元素”时装,正是行使②的积极表现。然而,文化自主不是“任性的自我”,而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深刻体认基础上的理性选择,需要在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保持自我与③之间找到平衡。
4.文明互鉴应避免“西方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可能带来哪些危害?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4分)
5.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了世界文学史上的部分优秀小说作品,教材编者可能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请结合两则材料加以分析。(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江上行艾芜
一九三七年十一月初的一天。扬子江下游的镇江,天气很好,空中没多少白云,看来几乎全是蔚蓝的。街道经过昨夜几阵雨,无论车行人走,都不会有灰尘飞扬起来。屋瓦墙壁以及只露梢头的绿叶树木,完全像洗过一般的净洁。整个城市尚没受到轰炸,一切显得安静与和平。到处又抹上晴美的阳光,流动着清新的气息,使人感到松爽暖和,而又愉快。
走在尾后的高越之,左顾右盼地缓缓挪着脚步,带着欣赏的样子,说:“要不是怕日本鬼子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