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0230字。
江苏省2026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语文仿真模拟卷01(全解全析)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翻译是一项“戴着镣铐的舞蹈”。译者既要忠实于原文的肌理与精神,寸步不离;又要在目的语的土壤中为其寻找新的生命,使其如初生般鲜活。这是一种微妙而危险的平衡,一如行走在______。过分拘泥于字句,译作便______,失了神采;过于追求“归化”,又容易______,背离原作的丰赡。真正的译笔,应在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峭壁间______,最终抵达“化境”。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独木桥上 味同嚼蜡 削足适履 架桥铺路
B. 钢丝绳上 佶屈聱牙 偷梁换柱 腾挪转移
C. 钢丝绳上 味同嚼蜡 削足适履 腾挪转移
D. 独木桥上 佶屈聱牙 偷梁换柱 架桥铺路
1.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语境选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行走在钢丝绳上”是固定比喻,形容处境危险,需要保持平衡,与后文“微妙的平衡”高度契合。“独木桥”通常比喻艰难的途径,但缺乏“保持平衡”的深层含义。
第二空:“味同嚼蜡”形容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与“失了神采”对应恰当。“佶屈聱牙”形容文章读起来不顺口,侧重文字艰涩,与文意不符。
第三空:“削足适履”比喻不合理地迁就现成条件,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与“过于追求‘归化’”导致背离原意的语境完美契合。“偷梁换柱”比喻暗中玩弄手法,以假代真,语义过重且带有强烈贬义。
第四空:“腾挪转移”生动地描绘出译者在两种文化间灵活调整、寻找出路的状态。“架桥铺路”比喻从中沟通,使双方连通,不如“腾挪转移”形象贴切。
因此,正确答案为C。
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译者既要忠实于原文的肌理与精神,寸步不离;又要在目的语的土壤中为其寻找新的生命,使其如初生般鲜活。
B. 译者既要忠实于原文的肌理与精神,亦步亦趋;又要在目的语的土壤中为其重塑生命,使其如初生般鲜活。
C. 译者既要忠实于原文的肌理与精神,寸步不离;又要在目的语的土壤中为其重塑生命,使其如初生般鲜活。
D. 译者既要忠实于原文的肌理与精神,亦步亦趋;又要在目的语的土壤中为其寻找新的生命,使其如初生般鲜活。
3. 下列句子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B.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C.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刷剧”这一行为模式,折射出当代文化消费的某种症候。① 技术的便利为这种沉浸式体验提供了可能,② 也潜藏着使艺术欣赏沦为纯粹感官刺激的风险。③ 当倍速播放、碎片化追剧成为常态,④ 我们与故事之间那道用于沉思与品味的必要距离也就消失了。⑤ 这不仅关乎欣赏习惯,⑥ 更关乎我们如何与故事、乃至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4.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句子①和②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递进。
B. 句子③的主干是“追剧成为常态”。
C. 句子④中“与故事之间”作定语。
D. 句子⑤和⑥之间的“不仅……更……”可以换为“既……又……”。
5. 将下面的语句填入原文中,位置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叙事节奏被强行打乱,情感的酝酿与爆发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时空。
A. ①和②之间 B. ②和③之间 C. ③和④之间 D. ④和⑤之间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