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900字。
故都的秋
教学目的:
一、引导同学通过作者故都所特有的秋景的描写体味故都的秋的清、净、悲凉,领悟作者的内心深处的悲凉,并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与挚爱。
二、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了解文章“景”与“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设想: 
一、本课定位:散文鉴赏。
二、采用各种方式调动同学课前认真阅读。
课堂引领学生品读,考虑三个方面。 
1、提供阅读帮助。包括作者简介与欣赏散文方法的介绍。 
2、指导具体品读。首先落到教材实处;其次要进行必要的迁移。
3、启发再行感悟。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    导语
    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也是由盛而衰的季节。
在我国文人笔下既有“轻寒正是可人天”的惬意 ;
“我言秋日胜春朝”的昂扬 ;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的畅快;
也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悲” ;
“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愁;
“天凉好个秋”的无奈……
可见,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心境的人,对秋天有不同的感受。
二、    简介作者
郁达夫,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代表作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等,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1913年,郁达夫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的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爱国热忱。”1921年,郁达夫与郭沫若等人组织了创造社。后来,郁达夫参加了“左联”。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经新加坡,流亡到苏门答腊,坚持抗日斗争,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郁达夫是同鲁迅、郭沫若同时代的伟大作家。他家境贫寒,三岁丧父,个性自幼孤独,留学日本,遭受磨难与屈辱,满腔热情回到祖国,得到的是失业与居无定所。黑暗的环境,个人不得志的经历,使他思想苦闷,性格抑郁善感,作品多了几分感伤,几十年来,评价郁达夫作品的思想性时颇有分歧;至于他的文学才华则无人怀疑。 有人这样评价他“博览群书聪慧,唯真唯美创作”。 前句我们理解,后句是谈他的文学主张,在散文《故都的秋》的欣赏中,领悟鉴赏的规律,感受郁达夫作品的真与美。
本文写于1934年,当时我国正处于内忧外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