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我的回顾
刘卓思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历程;
2、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体味本文准确、富有逻辑的语言;
3、了解自传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点:
1、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
2、学习作者准确、富有逻辑的语言。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问答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提出了一个非常著名的理论——相对论。今天,学习的是爱因斯坦少年时代的生活历程。
(二)爱因斯坦简介
爱因斯坦,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于1879年出生在德国一个犹太人家庭。1955年病逝于美国的普林斯顿。他在少年时代就对自然现象怀有浓厚的兴趣。1900年,他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1905年,他在狭义相对论、光电效应和布朗运动三个不同领域里取得了重大成果。1916年,他发表了总结性论著《广义相对论原理》。除此之外,爱因斯坦对物理学的许多领域都有贡献,比如研究毛细现象,提出光的量子概念,并以量子理论完满地解释光电效应、辐射过程、固体比热,发展了量子统计。他于19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此外,他还关心人类的文明和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公开谴责德国法西斯的暴行,因此成为德国纳粹分子追捕的对象。爱因斯坦还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晚年,他主张禁用核武器,反对核军备竞赛。临终前,他仍念念不忘公民自由与世界和平。
(三)课文分析
(1—6题 同学们带着问题浏览课文,把握课文脉络,并回答问题)10分钟自读课文。
1、在文中爱因斯坦回忆的是自己的少年时代,那么他是以什么为文章的内容和核心的?
他并没有按照自己生长的时间顺序全面地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是以自己科学观的形成和科学道路的选择发展为核心,将回忆与感受、自己生活的叙述和对于科学学科的哲理认识结合起来,生动而深入地坦陈了自己所经历过的科学之路和人生观念。
2、你如何理解“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这句话?
因为大多数人追逐的就是为了满足他们的胃——对物质的无休止的追求。而作者却认为: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更应该有对精神生活的执著地追求。这也正如我国作家巴金所说:“人不仅仅是靠吃米活着的。”
3、作者的宗教信仰在12岁那年突然终止的原因是什么?
A、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他认为《圣经》里的故事很多不可能是真实的。
B、他的脑海里充溢了一种狂热的自由主义的思想。
C、怀疑所有权威,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怀一种怀疑的态度:“在我们之外有一个巨大的世界,它离开我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