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4770字。
《木兰诗》•多媒体教学设计
江苏省南京市第一中学  王欣
一、教学目标
(1)能复述故事情节,评述人物形象。
(2)初步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木兰诗》所表现的木兰纯朴、勤劳、勇敢、坚强的品质和热爱祖国的精神,是对其艺术形象特点的概括,也即本诗的中心思想。木兰的形象是随着诗歌的故事情节逐步展开而丰满、鲜明起来的,学生对于本诗的中心思想也必须在理解诗歌的内容、掌握木兰这一形象的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把握。因此,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认真诵读、熟悉情节、抓住关键语句才能实现这个目标。为此,笔者设计了表演、欣赏插图、结构分析、人物分析等教学环节。
《木兰诗》是千古流传的名作,也备受西方瞩目,学习本文的难点在于深入挖掘文章的人物内涵,初步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将好莱坞大片《花木兰》与《木兰诗》相比较及出示“木兰从军”特种邮票,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使其思想得以启迪、情感得以熏陶,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教学对象分析
注重活动感知。适当用活动的方式来演绎作品,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而本班学生又是初一新生,活泼好动,擅长表现。围绕教学目标之一,笔者让学生登台表演,能复述故事情节,但只是用形体语言(类似于哑剧)来演绎整首诗,演员及道具数量适当压缩。虽然时间仅为5分多钟,但学生情绪高涨,台下不时爆发出会心的笑声、掌声。通过表演,学生更真切地领略了巾帼英雄花木兰的风采,为下面“评述人物”的环节奠定了基础,学生表演首先是建立在自己对课文的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同时,也不能说没有再创造,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文学作品的内涵。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
(一)延伸课堂训练,注重“起承转合”
一节好的语文课不是平淡的,而是“波澜起伏”的。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情感得以熏陶,人格得以升华,灵魂得以净化。
在本课教学中,笔者力求凸显三大高潮,为此,设计了3个环节:上课伊始的“学生表演”,中间阶段的“分析邮票”及最后的比较“‘洋木兰’与‘土木兰’形象的异同”。
这3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逐层推进的。它们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和内容。为此,笔者通过以下途径来表现:
1.另辟蹊径拓展,补充相关材料
教师应深入感知教材,寻找有价值的信息源,它们往往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感知文学形象加深理解,评述完木兰形象后,引出:
(1)提出关于2000年4月我国推出的“木兰从军”特种邮票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若你是邮票设计者,你会选择哪4个场景的画面?画面如何设计?为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虽然只是初一学生,但大多能做到观点正确,有理有据,且答案基本符合邮票设计者的意图。
(2)此时教师再出示“特种邮票”的投影,两相比较,学生很快领悟了设计者的真正意图。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如有的学生摒弃了“木兰纺织”这一内容,但特种邮票把它列为第一枚,是为了突出木兰纯朴天真的农家少女形象。
(3)鉴赏特种邮票,提问:第二张“木兰从军”设计者给木兰穿上战袍,但未戴上头盔,为什么?学生很快领悟到是为了突出木兰此时的女儿身。笔者就此再延伸,由于此时木兰仍在征途跋涉,还未参战,所以仍保留那份纯朴天真。又如:第三张“木兰归家”,大部分同学都设计了爷娘姐弟齐欢迎的热闹场面,但邮票上只有:一只手,手中一面铜镜,铜镜中顾盼生辉的美目,为什么有此设计?学生经过反复思考,有的能联系课文,答出:“对镜贴花黄”。在笔者的提示下,学生进而领悟到“眼睛是心灵之窗”,而画面上那顾盼生辉的美目最能表现木兰回复女儿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