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840字。
让阅读之树开满个性之花
——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思考与对策
内容提要:文本多元解读已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相当数量的语文教师却矫枉过正,进行无效解读,甚至走向了极端变得很荒唐。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 “随便说”、乱解乱读,必须有一定的“规范”,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于是,本文提出了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的方法及对策,切实使学生展现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其对策有:(1)重视直接感悟,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2)结合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多元解读;(3)做到“多元有界”,切实提高多元解读效果。
关 键 词: 文本 多元解读 有效 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课程标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就本质来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而文本总是存在着某些“空白”和“不确定性”因素,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一定会有所思、有所问,既而有所引申、发挥和创造。同一个文本,不同时代、人生阅历、社会背景、价值信仰的人能够读出不同的意义来。真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诗无达诂”。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所以,对文本进行解读一定会出现“多元”的。那么,如何有效进行文本多元解读,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展现个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呢?
一、重视直接感悟,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文本的多元解读要想让学生展现个性的风采,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直接感悟,提倡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建构文本多元解读平台。
在自由、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师在课堂上应由支配者变为引领人,充分尊重学生的建议或意见,以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的直接感悟,充分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学生共同研究探讨,完成学习任务。
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