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280字。万州高级中学教学实施方案
教师姓名 范 心 荃 教研组 语 文 №
授课班级 级 班 年 月 日
课题六国论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3、学习文章严密的论证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教学难点严密而充分的论证;背诵
教学方法讲析、合作探讨
学法指导自渎、讨论
教具(资料)多媒体、录放机
板书设计借古讽今,切中实弊。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作 业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 2、背诵全文。
3、也以《六国论》为题,写一篇阐述个人主张的小史论,200字左右。
教学后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作者及背景了解
2、疏通字词,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六王毕,四海一”,《阿房宫赋》里,杜牧用此六字概括了秦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历史进程。也许因为秦王朝过于短促,历二代便骤然灭亡,故后人总爱在秦的暴灭上作文章,而忽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秦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以小胜大?或,六国何以由强趋弱,转胜为败?历史学家语焉不详,文学家往往指斥不当。
贾谊《过秦论》主要指责秦之过,对秦的胜利(六国的灭亡)之因也作了简要剖析:六国 “争割地而奉秦”,使秦国“有余力而制其弊”;秦国“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备,外连横而斗诸侯”。这种剖析顾及斗争的双方,是辨证的;但分析不尽准确,因为并非这六个国家都争着割地奉秦。
历史的年轮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论大师苏洵注目了这个历史课题,于是有了《六国论》。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篇“不鞭强秦之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它不足600字,言简意赅,机锋雄辩,又有很强的文学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作者介绍
1、苏洵(1009-1066),字明允,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有关“三苏”的两幅对联:
(1)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2)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2、历史上关于苏洵焚稿、勤奋读书、刻苦作文的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