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30字。
说“木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指导学生了解文中引用的古代诗句的含意。
2.理解中国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养成良好的读诗习惯。
●教学重点
1.抓出主要信息,搞清层次关系,理解课文内容。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文章所阐述的知识和道理中,看出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实践。
●教学方法
1.自读法。尽可能让学生自己仔细体会本文所辨析的“木叶”“树叶”“落木”的细微区别,教师适当点拨,由个别推及一般,使他们明白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2.探究阅读,让学生通过鉴赏实践,提高诗歌的解读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教师:杜甫的《登高》一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试问:其中的“落木”何意?
学生思考后明确:“落木”即“落叶”。
教师: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呢?“木”和“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阅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谜”吧!
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难懂的诗句。教师巡视并帮助解决。
2.学生再读课文,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
四人一小组交流后明确:
第1自然段,以众多诗人作品中的“木叶”形象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
第2自然段,探寻古诗中多用“木叶”的理由,排除了诗人们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由“木叶”而“落木”,指出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
第3自然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