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查看预览图
共31张。附带教案。《说“木叶”》教案 
          时间:2005年5月17日 授课人:陈会娟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的古代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同学们,就让我把这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题记”献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带着的激情和想象,走进诗歌的殿堂吧。
二、浏览课文,思考与解答:
先感悟“木叶”和“树叶”的区别,探究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比较“木叶”“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