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12张。内容简洁,思路清晰.附带教案。
拣麦穗
教学目标
⒈揣摩文章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⒉体味贯穿全文的淳朴的人性之美,感受人世间宝贵的情感,陶冶情操。
教学过程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⒈通过阅读相关的材料了解作者,检查预习。
⒉思考以下问题,理解文章内涵。
①作者为什么写那么多拣麦穗的背景?
②作者对那些女人抱什么态度?作者是用怎样的情怀来描写农村姑娘“梦”的破灭的?
③小姑娘为什么说要嫁给那个卖灶塘的老头?
④卖灶糖的老头为什么那么疼爱小姑娘?
⑤小姑娘的情感发生了变化了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⑥“麦穗”“小火柿子”还有“烟荷包”有什么深意?
⑦文章最后说烟荷包“早已不知被我丢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这样说?前面有照应吗?
第二课时
一、解读难点
小组交流上节课自读课文的体会,讨论解决相关问题,揣摩文章的内涵。
在那贫穷的日子里,人们渴望着一种朴素的真挚的情感,像冬天里那火红的柿子,像那皱巴巴的烟荷包。学生的问题可能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错误地理解老头与小姑娘之间的情感;二是不能正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或者理解为痛苦,或者理解为快乐。
教师对此要注意加以点拨。必要时,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重点段落,正确解读理解文本。
二、品读语言,揣摩细节
要求学生找一找文章最能够体现作者和文章主人公情感的语句和细节,反复诵读,品味作品的语言,体味文章蕴含的情感。如:
⑴“她方才挎着装满麦穗的篮子,走回自家那孔破窑的时候,她想的是什么呢?”
(贫穷的日子并没有阻碍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⑵“谁也不会为她们叹一口气,表示同情。谁也不会关心她们还曾有过幻想。”
(很多学生错误地将此处理解为人世间情感的残酷,可以结合下面的例子进行分析。)
⑶“有谁见过哪个人会死气白赖地寻找一个丢失的梦呢?”“真的,我常常想念他,也常常想要找那个皱皱巴巴的,象猪肚子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