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010个字。
《成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对成功之道的见解。
2、学习本文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写法。
3、结合自身实际谈成功的条件。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观点的独到和深刻,能运用文中观点对具体现象进行探究;
2、能联系生活,对文章的基本观点进行拓展。
教学时数:1课时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认识:议论文选用事实论据应注意确凿、典型,即正确而最有说服力,应摒弃那些偶然发生、不具有必然性的论据。叙述时应注意扣住论点,简明扼要地作概括叙述。
    选用道理论据应注意有稽可查,不能编造,不能篡改,不能断章取义。 
⒉采用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议论文的积极性,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冰心的《成功的花》导入:
师生谈话:这首诗形象的告诉我们什么哲理?
二、简介作者: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生于山东,家境贫寒,在叔父的接济下,季羡林在济南读完了中学,中学毕业,他一人同时考取了北大和清华。1930年初入清华大学,亲身沐浴郑振铎、陈寅恪等先贤的教诲,博览群书,攻读梵文,大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大学毕业后,季羡林回济南中学任教。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走上东方文学研究道路。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到阔别十年的故土,任北大教授,兼职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文革”浩劫,受游街批斗,历经磨难,但他随缘雅化,似乎超尘脱俗,利用看门、收发信件、吃饭、走路等空隙研读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并耗时十年将其译成汉语,8大册,9万行,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季羡林也因此享誉海内外。进入古稀之年后,他依然故我,“咬定青山不妨松”,潜心研究,勤奋写作,著作等身,学术生命进入了黄金时期。
师生谈话:看了作者介绍,你认为他取得成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为什么?
三、揭示本堂课活动内容:
(一)、[学学牛吃草]
1、了解作者对成功之道的见解。
2、学习本文中心突出、层次分明的写法。
(二)、[我来谈成功]
1、结合自身实际谈成功的条件。
2、积累关于成功的智慧名言及相关故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