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3370个字。
2我用残损的手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 
    3.感情背诵本诗。 
    教学难点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 
    2.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文题、作者) 
导入——激情 
今年的10月17日,对于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难忘的,为什么?(“神舟六号”胜利返航——屏显图片)对!因为激动人心,因为扬眉吐气而难忘!但是令老师难忘的,还有另外一件事,一件令人怒发冲冠,使人义愤填膺的事!谁知道是什么事?对!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第五次参拜靖国神社!(屏显图片)即使是两件事的重叠纯属偶然,这也足以让我们愤慨!你想对那位日本首相说点什么? 
屈辱我们可以宽容,但绝不可忘却。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个高贵而倔强的灵魂,(屏显作者图片)去听听这个柔弱的文人,虽身陷囹圄却又是怎样激情满怀的歌唱——我用残损的手掌。(板书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戴望舒及《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 
    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 
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