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1  理智·认知·情感<br>
    ——三篇论文的思考<br>
福建考生<br>
A教授是某大学著名的哲学教授。有感于如今情与法、情与事理的纠纷,一日于黑板上书一论文题目:认识需要情感否?不一会,三个得意门生呈上即兴之作。教授读后慨然。<br>
甲:血脉传承  天地精神<br>
鄙人认为,丰富的情感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是上帝赐给我们的宝藏。如果没有了丰富的感情作为认知的基石,人的精神世界将黯淡无光。<br>
有些事情,难道一定要摒弃情感才能知其真伪?即使是真相大白,又有何意义呢?希腊神话不愧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人们也明白那些情感丰富甚至有些意气用事的众神不过是先人根据当时奴隶主的形象创造出来的罢了,但希腊神话却未曾受过冷落。炎黄传奇,大禹治水,皆为上古遼远虚空之事,为何能溶入吾民族之血脉?天地悠悠,每一个民族都需要不朽的情感支柱,在这个意义上,对于某些史实的考据深究倒属其次了。毕竟,一个有了独立民族精神的民族,大都不会走入狭隘的认知极端。<br>
我们和范仲淹的感情亲否?既然不亲,为何能深味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情而发由衷的崇敬?我们与李煜的感情深否?未也。然而为之衷情落泪之人不在少数。正确的认识,实际上也包括了感情上的共鸣。思古之情,咏史之兴,并不因时空的无端而湮没。<br>
乙:史海钩沉<br>
有些所谓的距离并不能影响对事物的认知。著名的散文家余秋雨访问巴黎时就曾感叹:我们对欧洲的了解,要比欧洲对我们的了解深得多。中国,法国,亚欧大陆相距甚远,更何况欧洲人在百年之前曾是中国人的不共戴天之敌。事实证明,我们对一种文化的了解,并不因我们的喜恶而停滞,相反,还在不断深化。是什么让中国人摒弃了国耻家仇、洞察西方?是对现代化的渴望,对民主与科学的求知。<br>
当然,意气用事让我们吃了不少亏。君不见文革中大肆驱逐外国科技人员,痛批“洋专”,错失现代化之良机?如此愚昧之举,与讥西洋技术“奇技淫巧”的王韬有何异?意识形态和狭隘的爱国史观,有时也会成茫茫暗夜,让历史前进的航标黯然失色。<br>
二者相较,鄙人以为现代化进程中感情对认知的影响也是很大的。<br>
丙:对自然要自然<br>
自然科学的发展无疑受到了感情的阻隔。用喜好厌恶之情衡量事物,只能使科学在原地打转。<br>
日月星移,“不因夏昌,不因桀亡”,这是古人已认识到的事实。对自然要自然。或许,我们曾因蜘蛛的丑陋,忽视了其抓捕害虫的本领;或许,我们曾对罂粟的倾慕,淡忘了它祸患之巨大。真正的科学人应该用无私无畏的态度去面对所有研究对象,普通人也只有摒弃有色眼镜,方有益于生产生活。<br>
“最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风霜”,君不见西欧人对“番茄”为“狼桃”的误解与厌恶,使得一株简单的植物,百年之后才“登堂入室”。<br>
感情,有时会扼杀科学。<br>
……<br>
教授评语:三者,言之有理。人不是放牧的马群,人文领域固然需要情感的滋润;而历史社会在发展,亲疏好恶,感情用事,又实在不可取,唯有一点,那就是人的求知最终将战胜肤浅的情感!<br>
理智与情感,角力永恒!<br>
<br>
【点评】<br>
本文不愧为高考中的满分作文,写得洋洋洒洒、纵横恣肆,富有思辨的力量。读罢此文,首先感到的是这位考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字底蕴和比较丰富的人文情怀。本文的主体部分由三个小片段组成,这种结构方式并不新奇,但优秀的高考作文,总是有让人击节称赞的地方的。文中教授的感慨其实正是作者自己的感慨,学生的观点其实正是作者本人的看法。但由于作者“假借他人之口”,故而说得更灵活,写得更潇洒,论得更酣畅、更大气。文章从精神、历史、自然三个方面,紧扣“情感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挥洒笔墨,内容充实、内涵深刻,颇得理趣之妙,很有文化大散文的味道。<br>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