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880字。
《致橡树》课堂实录
一、导入:
我们刚与一位温婉的江南思妇擦肩而过,又将与一株美丽的木棉相逢,倾听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发出的爱情宣言——《致橡树》。七十年代末时这首朦胧诗的发表震撼了当时年轻人的心。而今,三十年过去了,这首诗歌依然为很多读者所喜爱。究竟它给予人们怎样的启迪和感动呢,让我们带着好奇走进这首诗歌。爱因斯坦曾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我们既要善于发现问题,也要精于解决问题。今天的鉴赏就交给大家,我们共同来探讨这首诗歌的阅读中大家感到困惑的问题。
二、质疑探究:
1.师:请大家听配乐诗朗诵,注意字音、断句和语气。
(教师播放多媒体朗读,在美妙的乐声和情感充沛的朗读中,学生逐渐进入情境)
2.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然后以四人为一组,提出本小组成员在奖赏中共同感到困惑的问题,写在纸条上教给我,然后我们一起交流探讨,时间十分钟。
(学生开始朗读和谈论,教师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的阅读困难。)
3. 师:请大家将纸条交给我。
(教师收集问题纸条,迅速将学生问题整合,)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主要有:
⑴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以及朦胧诗的特点
⑵诗歌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⑶写作目的及诗歌主题的探讨
下面我们就来合作探究,逐一解决同学们的疑难困惑。
4.师:首先我们来看看大家都很关注的诗人生平和朦胧诗。
【多媒体显示作者生平简介及朦胧诗的特点】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福州,当代女诗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主要作品有《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其作品《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79-1980年全国优秀青年诗歌奖。舒婷崛起于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她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辈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他们的诗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内容含蓄隽永、形式虚实相生。这些诗歌往往借助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