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400字。《西地平线上》备课
第一部分:
1、先说说西部之大:
不到新疆不知祖国土地之辽阔。新疆的土地面积是16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6,是全国面积最大的省份,共有47个民族在新疆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地域大,却高山横亘,沙漠绵延,适合人类生存的绿州只有七万平方公里,只有六千万亩耕地。 对比江苏,土地10万平方公里。
2、在西部,主要有以下几类地区:
第一类是高原地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都在中国西部。特别是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就在青藏高原。这类地区,高寒缺氧,对人类生存、发展有着极大的制约,不适于进行农业生产,只能从事牧业生产。
第二类是干旱沙漠地区。中国的沙漠地区几乎都在少数民族地区,其中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有40多万平方公里,被人称作“进得去,出不来的死亡之海”。这些地区降水很少,土地水分的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的几十倍甚至几百倍,进行农业生产主要靠人工灌溉。
第三类是石山地区。地质学上叫“喀斯特”地貌。基本特征是山多、石多,土少、地少,并且土地保水性差,交通不便。云南、贵州、广西的大部分地区都属这类地区。
第四类是草原地区。中国的五大天然草场都在少数民族地区。蒙古、哈萨克、裕固等民族长期生活在草原上,有的民族被称作“马背上的民族”。
面对自然,西部各民族表现出了极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尽管居住地区的自然条件给生产、生活带来许多困难,但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热爱那古老的土地,钟情自己的家乡,以自己有力的双手,克服了许许多多的困难,顽强地生存,不断地发展。比如,藏族人民适应了高原缺氧的自然环境,培育了牦牛、青稞等能在高原生长的动物和植物。又比如,维吾尔等少数民族人民在干旱的沙漠地区,发明了通过修挖地下水渠──坎儿井,引来雪山上的水,浇灌土地,从而在沙漠边缘地区营造了一个又一个生机勃勃的绿洲。
3、西地平线上,主要写西北风光。
西北风光:山脉连绵,戈壁浩瀚,盆地毗连,构成了雄浑独特的西北风光。既有银妆素裹的冰川雪景,也有碧波溪流的平原绿洲,还有沙漠戈壁的海市蜃楼。更有苍凉古老、沧海桑田的荒凉之景。
秦关汉月,丝路驼铃。有一条丝绸之路联结了中外,这条路在中华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丝路”是中国古时与西方交流的主要干线。这些路都由首都长安出发,经过甘肃走廊,到达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地带的敦煌。北路 经由玉门关,穿过戈壁...沙漠北边的天山,到达里海的海岸。自西汉张骞于两千一百多年前两次出使西域后,这条历史古道逐渐形成。这条总长7000多公里的丝绸古道,从公元前二世纪到十五世纪为止,除了将最重要也是最大量的丝绸传到西方外,还将蚕桑技术、火药、指南针、冶铜术、造纸术、印刷术等等传到中亚、伊朗、罗马等地,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与波斯文化联结起来。 丝路上,风景点有长城雄关。
嘉峪关位于甘肃,关城独立大戈壁,雄视古丝路,墙垣挺立,楼阁高耸,飞檐凌空,长城蜿蜒而上。有石窟壁画。 西起敦煌的莫高窟、安西县的榆林窟、玉门的昌马石窟、天水的麦积山石窟等等,在河西走廊两侧形成了石窟走廊。西窟源于印度佛教建筑,中国的石窟结合本身的文化特色,有形如楼阁的窟以及富有民族生活气息的壁画和泥塑等。这其中最为著名者为莫高窟。这个中国现存最大的石窟,现存洞窟490多个,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多尊。有 草原牧场,黄河古渡(甘肃中卫沙坡头段,古老的渡口边筏工们祖祖辈辈摇着羊皮筏子)。有戈壁沙漠,戈壁滩和沙漠是不同的,戈壁滩的表面是砾石,底下是土壤,这些戈壁只要加工处理,有水灌溉都可以变成人类生息繁衍的绿洲;而沙漠则是纯粹的细沙。有西夏王陵,在贺兰山东麓5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随地势布列着西夏国的9座帝王陵,近193座勋臣贵戚的陪葬墓,有佛寺遗址一处和西夏砖瓦窟10余处,构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
4、有关诗句: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