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500字。
如何透过诗眼把握诗魂
作者:包贝
眼睛是最能传神的器官,被人称为心灵的窗户。因此许多画家都很讲究点睛,据说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画一美人像,两年后才开始点眸。他也曾于健康瓦棺寺画维摩诘像,点睛之日致万人空巷,可见点睛之重要。画龙点睛,破壁而飞,虽属夸张,实为有理。
人有眼,诗词亦有眼,把握诗眼是理解诗意的一个关键,透过诗眼,可以窥见诗人神府,可以把握诗歌的精魂。
关于诗眼,历代诗评家各执一辞,众说纷纭。而笔者认为清代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的论述最为精当,现以此为本来分析诗眼。刘说:“余谓眼乃神光所聚,故有通体之眼,有数句之眼,前前后后,无不待眼光照映。若舍章法而求字句,纵争奇竞巧,岂能开合变化,一动万随耶?”这一说法一是明确了诗眼的含义,“眼乃神光所聚”,“一动而万随”,认为眼系全篇的核心,神采之透镜。二是将诗眼分出了类型,“有通体之限,有数句之眼”。下面我们就从“句中之眼字”、“文中之眼句”、“文中之眼字”这三全方面来分析诗眼。
(一)句中之眼字。元代杨载说:“虽说句中要有字眼,或腰或膝或足无一定处。”(《诗法•家数》)这说明眼字出现的情况较为复杂。清代沈德潜曾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说诗• 晬语》卷下)这说明眼字既可是新警奇巧之字,亦可以是平凡质朴之字。我们在欣赏古诗词中,也就首先找着这个眼,然后从其平常陈朴之中,味出奇险新色之意。具体说来眼字在句中出现的情况大体如下:
(1)句中之眼字通常出现在动词和充当谓语的形容词处。如“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这里的动词“生”、“入”即为诗眼,用“生”而不用“升”,有孕育之意,有胎动之感,有将娩之势,是势在必然,又未到时刻;用“入”不用“到”,有不知不觉之意,有无处不至之态,有不可抗拒之势。其它如张先《天仙子》中“云破月来花弄影”,诗眼即动词“弄”,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王国维《人间词话》)。元稹《行宫》中句“廖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则是用充当谓语的形容词“红”作诗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