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900字。
老舍作品导读
(一)老舍生平
生于 1899年,卒于1966年(终年67岁),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
1905年(6岁)入私塾,1909年后,先后在西直门、南草厂等地的市立小学、中学读书。1913年(14岁)考入北京师范学校。1918年(19岁)师范毕业后派任方家胡同小学校长。1920年(21岁)被任命为教育部通俗教育研究会会员。1922年(23岁)受洗礼加入基督教,同年9月去天津在南开中学教国文。 1923年(24岁)在《南开季刊》第2、3合期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小铃儿》。
赴英讲学。 1924年(25岁)赴英国,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汉语教师。从1926年至1929年,连续创作并在国内文学研究会的《小说月报》上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老张的哲学》从连载的第二期开始,第一次使用”老舍”作笔名(第一期连载时用本名”舒庆春”)。这三部小说分别于1928年和1931年在国内的商务印书馆出版单行本。
1929年夏天,老舍在离英回国途中,在新加坡滞留半年,任中学教师。1930年离开新加坡回国后,经上海、北京到山东济南的齐鲁大学先后任副教授和教授,边教学边创作。在随后的几年中,老舍的创作进入丰收期,主要有《小坡的生日》、《猫城记》、《离婚》等。1934年到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授,又创作了一批中短篇小说,主要有短篇小说集《赶集》、《樱海集》和中篇小说《月牙儿》等。
1936年,老舍辞去了在山东大学的教职,专门从事创作,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成为了”职业写家”。同年9月,开始在林语堂主办的《宇宙风》上连载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同年,还完成了长篇小说《牛天赐传》、《文博士》和《大明湖》(书稿后来在商务印书馆会印时毁于战火)等。1937年抗战爆发后,又曾一度返回济南的齐鲁大学任教,但在年底济南沦陷前便只身赴武汉,参加筹备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1938年3月,在由各派文艺家组成”协会”成立大会上,被选为”文协”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负责协会的日常工作。
1938年7月,随”文协”迁往重庆,1939年随”文协”战地慰问团赴西北,曾访问陕甘宁边区根据地。1944年开始在《扫荡报》上发表长篇小说《四世同堂》的第一部《惶惑》,并创作有篇小说《火葬》。1946年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与曹禺赴美讲学一年,期满后便留在美国,期间创作发表了《四世同堂》的第二部《偷生》、第三部《饥荒》和长篇小说《鼓书艺人》、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集》以及《老舍戏剧集》等。
1949年10月13日,应郭沫若等人的邀请离开美国回国,同年12月9日抵达天津。1950年,先后被选为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文联主席,并创作发表了三幕剧《龙须沟》等。1951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3年当选为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