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2000字。
2006学年上学期杭州市萧山区六、八、九中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试题卷详细解答
命题人:曾良策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密封区内填写学校、班级、姓名、学号、试场号和座位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上交答题卷。
               第Ⅰ卷(24分)
一、(共14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百舸(gě)      召唤(zhāo)     慰藉(jiè)      面面相觑 ( qù ) 
B. 摭(zhí)拾     炽热(chì)     给予(jǐ)     瞠目结舌(chēn) 
C. 褪色(shăi)      吮吸(shǔn)     载体(zài)      锲(qiè)而不舍
D. 戕(qiāng)害   不啻(chì)      蛰居(zhé)    自怨自艾(àì ) 
[解析]A项中“召唤”的“召”应读“zhào”,B项中“瞠目结舌”的“瞠”应读“chēng”,D项中的“自怨自艾”的“艾”应读“yì”。
[参考答案]C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饿殍      犄角      按部就班    真知灼见 
B. 藐视      消谴      出类拔粹     入不敷出 
C. 惆怅     暄响         铩雨而归       毛骨悚然
D. 甄别        静谧      至高无尚      良辰美景
[解析]B项中的“消谴”应为“消遣”,“出类拔粹”应为“出类拔萃”;C项中的“暄响”应为“喧响”,“铩雨而归”应为“铩羽而归”;D项中的“至高无尚”应为“至高无上”。
[参考答案]A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1)我们的车在甘肃的定西高原盘旋。天已经有些        了,头顶上甚至隐隐约约有几颗星星。(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40)
(2)获得真正的教养最重要的途经之一,就是要逐步__掌握各国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 (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78)
(3)然而     是归家     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63)
A.暗淡   熟悉   不管   还是    B .黯淡   熟悉     不管     和
C.暗淡   熟习   只要   还是    D. 黯淡   熟习     只要     和
[解析]“暗淡”和“黯淡”,两个词语常通用,前者多指光、色昏暗,不光明,不鲜艳;后者多指心理暗淡,不明朗。“熟悉”和“熟习”,前者表示了解深透;后者表示掌握熟练。 “不管”和后面的“都”呼应;“还是”和前面的“是”呼应。“不管”表示充要条件,“只要”表示充分条件。“还是”表示选择关系,“和”表示并列关系。
[参考答案]A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我看到自己孤独的身影,在海边寂寞地拉长缩短,百无聊赖,看日出日落,听潮涨潮消。(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28)
B、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的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生灵,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60)
C、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76)
D、尊严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就是使他无可厚非、受到众人钦佩并高出于众人之上的东西。(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21)
[解析]A项“百无聊赖”,聊赖:依赖;指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B项“安土重迁”,土:乡土;重:看得重,不轻易。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C项“莫名其妙”,说不出其中的奥妙。指事情很奇怪,说不出道理来。D项“无可厚非”,厚:深重;非:非议,否定。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D项“无可厚非”不合语境,应为“无可非议”(非议:责备,批评。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
[参考答案]D
5. 下列各句中,标点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90)
B.中亚细亚独特的地貌,奇伟的风光,每每令我惊骇,叫我明白了“世间有大美”这句话,决不是偶然而发的诳语。(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78)
C.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故乡的美丽是总是含着悲伤。(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55)
D.识字,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教养。为什么人需要学习中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行为?为什么要从师问道?(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34)
[解析]C项“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后应该用冒号,表示提示下文。
[参考答案]C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我现在想,正像当初狼在对鹿群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那样,那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群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93)
B.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41)
C.我读过一个父亲因对孩子无端发脾气,伤了孩子的心,而事后深表懊悔。(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11)
D.在我们不经意的一次回头中,蓦地看见空旷的西地平线上,一轮血红的落日停滞在那里不动。(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79)
[解析]A项因主客颠倒而造成语序不当,“狼在对鹿群的极度恐惧”应该改为:“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C项成分残缺,“读过”缺少宾语,应该在句末加上“的文章”或的“的书”等;D项成分赘余,“停滞”已有“不动”的意思,因而删掉句末的“不动”二字。
[参考答案]B
7.选出下列对有关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1948年。文革期间开始写诗,代表作品有《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5)
B.赫尔曼·黑塞,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等。(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40)
C.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作家,曾被誉为“人民的艺术家”。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等。(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49)
D.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苏教版语文必修一P84)
[解析] C项中《茶馆》不是长篇小说,而是老舍的话剧代表作。
[参考答案]C
二.(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