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课时,约3200字。
六 国 论
广东清远盛兴中英文学校 陈长明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弊、率、完、患、暴、速、再、数、当、礼、宜、故事、颠覆14个词语的含义。
2.归纳:得、非、或、相、势5个多义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运用设分论点,并举例论证论点的方法。
2.背诵课文,领悟借古讽今的写作特点。
德育目标
了解六国破灭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今的意图,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揣摩语言,体味本文所具有的雄辩力量和充沛气势。
2.理解14个词语及5个多义词,掌握文中特殊句式及使动用法。
教学难点
1.如何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在严密的逻辑中渗入鲜明的形象感。
2.背诵全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作者及背景知识。
2.整体感知课文。
3.分研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请你为“千古文章八大家”对一个上联。(学生回答,然后教师明确:“一门父子三词客” 。)这个对联跟古代哪些文人有关?(明确:三苏——苏洵、苏辙、苏轼。)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辙、苏轼之父苏洵的散文名篇《六国论》。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苏洵(1009~1066),北宋著名散文家,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据传苏洵少年时不爱学习,深受其困,二十七岁时才发愤为学,参加科举考试皆未中,于是愤而自焚平日所著文章,再度闭门潜心读书,终于博通六艺及诸子百家著作,下笔顷数千言。善长策论,语言明畅,笔力雄健,纵横捭阖,颇有战国纵横家之笔意。与其子苏轼、苏澈合称“三苏”,俱列入“唐宋八大家”,有《嘉 右集》行世。
2.写作背景
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复杂。农民为了逃税役不断进行反抗,进而发展为暴动;东北的辽和西北的西夏,不时对宋进行攻掠;腐败无能的宋王朝,对内进行残酷镇压,对外却采取退让妥协以求苟安的政策,纳绢输银,贿赂求和。本文借悲六国的灭亡,论宋朝赂辽、西夏的不当。借古讽今,针砭时政。
一、 整体把握
1.播放课文录音,并出示“战国地理位置图”。
2.学生跟读课文。
二、 研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注意读准字音。
2.学生参照注释,自译第一自然段,随时质疑,教师解颖。
重点词语:
①非兵不利,:兵器,名词。 ②六国互丧:交替,一个接一个。
③率赂秦耶:一概,全都,副词。 ④盖失强援:原来,表示对原因的解释,副词。
3.理清背诵思路:
①提问:六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论点的?这种方式有何好处?
学生讨论,教师点拔。
明确:“弊在赂秦”是六国灭亡的原因。作者排除“兵”“战”原因,归结到“赂”字上。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总贯全篇。
②提问:明确中心论点后,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加以论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