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4200字。
第一模块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走进自然怀抱
山东无棣一中 王炳国
5 荷塘风起
〖学习目标〗
1.在诵读文本的基础上,积累优美词句,能自主发现并鉴赏、仿写精彩的语句语段。
2.学习有效的读书方法,养成边阅读边评点的阅读习惯。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握和运用写景状物常用的衬托、比喻、象征等手法。
4.通过观照自然,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自然意识,热爱自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文本导学〗
荷塘风起,吹皱的不仅是一泓碧水,更是爱荷人一方涟漪如潮的心田。此时的荷塘,因为自然的浸润而分外妖娆,也因为文明的侵蚀而渐次萎缩,于是,在荷池与荷池之间,我们聆听着柔和的风声和坚硬的叹息,与作者徘徊,再徘徊。
〖梳理与整合〗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反复朗读。如果还有其它你认为很重要或比较喜欢的词语,请写在后面的方框内,积累起来。
①澹澹( ) ②刹那( ) ③鸮笑( ) ④渲染( )
⑤扁舟( ) ⑥停刹( ) ⑦宁谧( ) ⑧树杪( ) 2.请在括号内填写恰当的词语,体会作者用词的巧妙之处。
①春天来到,塘水已不再是冬天的萧荡,处处( )的荷枝嫩芽,把水面激起了生气。
②但见一层一层的荷叶,像( )的都市人生,只是这里一切宁静,一切翠绿,一切婉顺着自然。
③五时半下班的车辆奔驰而过,噪音( )着花叶。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下面几个句子,说说它们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
①从枝茎到荷叶,从荷叶到荷花,从荷花到莲蓬,突变似的展现。不过是几星期,荷塘已经满溢着生命。
②那带刺的荷茎,纤细、修长、劲韧,撑住一顶荷叶,圆似斗笠,叶心是一个小盆地,向天空摊开,承受雨水,承受夜露,承受阳光!
③是什么人还是兽,伸出了手或爪,摘采了一片片的清香圆绿,偷偷带回厨房,鸮笑地铺入蒸笼,油腻地端上餐桌?是人还是兽,忍心摧残了这片片清香圆绿!
④荷叶的活力像浪潮般向湖心推展开去,宽大慷慨的荷叶,亲密并肩的荷叶,把池水覆盖得失却踪影,叠起了自己的碧绿城池。
4.朗读课文,力求读出景物的特点,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探究与发展〗
5.朗读课文,请分别找出体现作者游踪变化和思想感情变化的语句,并用恰当的图式表示。
6.分组讨论,试着对文章的感情基调和思想主旨加以概括。
答:
7.选取自己喜欢的一段文字,谈谈它好在哪里,并尽量写几句精彩的点评,与同学交流。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8—11题。
站在长堤上,面朝西方。下午的阳光从荷叶上反弹过来,翠绿 ① 入眼睛。凝神之际,突然一阵强风从对面吹来,千百张荷叶的一侧,被卷起,竖起,形成直角,阳光便射在翻起的叶底,使得那竖起的一半,顿时转成昏亮的紫黄,低压的一半在阴暗中,则转为深黛。千百张荷叶,霎时皆成深黛 ② 着紫黄。紫黄耀眼,碧黛深沉。风,太阳与视觉如此的偶合,闪耀出荷叶多彩而豪迈的一面。观荷人的意识几乎跃出了胸腔,跃入那一片紫黄碧黛。瞬间风过,荷叶恢复了举天而立的姿态,紫黄碧黛同时消失。过后,同样的光景重演,同样的彩色,同样的振奋。我站在堤边,穿着皮鞋的脚未敢涉入池水,公事包依旧沉重拉着我的肩膀。然而,我感谢那刹那的一刻,当阳光,荷叶,轻风与人,有那瞬间的多彩的神会。
8.请为文中的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① ② (映、跳、闪、举、依、托)
9.文段展现了一幅隽永清丽、声色和谐的荷风图。作者既灵活地勾画了风的形象,又重点写出了荷叶 的特点。
10.“观荷人的意识几乎跃出了胸腔”和“公事包依旧沉重拉着我的肩膀”两句话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为什么又“感谢”“那瞬间的多彩的神会”?
答:
11.这段文字有何语言特点?请试做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