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440字。
《漫话清高》
教学目标与任务:
1、 正确理解与认识“清高”的内涵;
2、 讨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看待清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梳理文章思路,了解文章作者的基本的观点;
2、了解“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价值取向及其思想行为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确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教学设计:
1、《漫话清高》是学术文化随笔。作者对传统文化有相当深厚的积累,全文旁征博引,融通古今,其中的许多引证看似雪泥鸿爪,却环环相扣,凸显了文章的主线。学习时,首先要对文中所引用的人物典故等有所了解,在此基础上辨别作者的思想倾向,提炼出他在“漫话”的过程中想要表达的观点。
2、准备5—8则课外观短文作为资料展示。
3、PPT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有人问香港凤凰电视台著名栏目《鲁豫有约》主持人鲁豫:“听很多人说你挺清高的。”
鲁豫回答说:“可能应该是吧,不是表现得比较清高,而是我算个比较清高的人,我不太喜欢“清高”这个词,总觉得它有傹劲劲的,或许应该说是有点小脾气,傲气,比如我碰到一个我不喜欢的人就会比较冷淡。我不是那么快熟的人,这种性格是与生俱来的”。
有人看了电视后说,她配清高,可见清高是有一定标准的了,那么什么才算是真正的“清高”呢?
今天我们来看看北大著名学者金开诚的《漫说清高》,所谓“漫话”就是不拘形式的随意谈论在这一课文里, 金开诚先生以“漫话”的形式为我们讲解了“清高”背后的历史源流、文化底蕴、它所代表的价值取向,以及这种思想行为在今日社会中的表现。
附:介绍作者:(课件内容一)
金开诚,男,1932年生,江苏无锡人。九三学杜中央副主席。1955年北京大学毕业,历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务委员会副主任。
B、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1、解决相关的字词音义(媒体展示)。
音:勾当(goudang) 颍(ying)水 汲(ji)黯
怪癖(pi) 禅(shan)让 倪(ni)
2、想一想,我国古代哪些人最容易被人们冠上“清高”的帽子。(文人士子)
C、课文内容探究:
问题思考:(媒体展示)
1、作者是怎样解释“清高”一词的意义的?
2、作者举许由与陶渊明的例子分别说明了什么?
3、林和靖、倪云林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4、李白与孟浩然的例子又别说明了什么?
5、作者认为“清高”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社会里有什么意义?
讨论研究:
1、作者是怎样解释“清高”一词的意义的?
明确:所谓“清高”,辞海解释为“不慕荣利,洁身自好”,应该是含有褒扬之义的,作者认为“清”即是“清白正直,不搞邪的、歪的”也是有褒赞之义的。在中国人的词汇中,凡跟“清”字搭上关系的,往往有称誉的意思,如:卓越才能者名为清才,志行高洁者称为清士,儒雅文章则说清文,廉洁奉公者颂为清官,纯洁之友情则誉为清交,如今清字与“高”沾上了,想来该是顶量级的称誉了吧,然作者说“高”非是“高风亮节、德高望重”之“高”,而总要带上“孤高或孤僻”,甚至是“孤高”。苏轼有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清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谓高矣,又是多么的孤独啊,看来清
难得清高
“就你清高!”每听这话,我便百思难解:这是赞扬?是批评?还是讥讽?
清高是什么?学者王彬彬在其《死在路上》一书中认为:清高是一种不同于世俗、不随波逐流的精神风范,是一种自尊、自爱和自信的人生态度,是一种把精神比物质看得更重,把心灵比口腹看得更重,把洁净比豪奢看得更重的处世方式。说到底,它是一种人格追求,是有着明确和强烈的人格意识的一种表现。
清高的品性如此可贵,为什么现在会成为某些人讥讽的对象?也许这就是文化转型期价值观念变化的一种表现吧?如今在一些地方,物欲横流、官欲膨胀,追求升官发财、及时享乐和奢华气派,已成一种时尚,“清高”自然也就黯然失色,被弃若敝屐。词语命运的变化,不过是荣辱毁誉的价值观变化的一种折射罢了。这是清高的悲哀,又何尝不是社会风尚的悲哀?
社会的变化,毕竟不是个人意志容易左右的;但也因为许多时候,现实总让人难以清高,所以更显得清高的可贵。看看那些原以清高为本、为荣的人们是怎样厌弃清高,怎样与䭪风同流以至走向腐败堕落的历程,你便不难明白:在处处诱人、迫人不清高的境遇中,要保持清高有多么不容易。
保持清高,意味着坚持原则,保持清廉,也意味着严于律己,不随时俗,更不屑于为个人名利去傍大款、拍高官。这在那些躲避崇高,见利忘义,甚至以见风使舵、趋炎附势为能事的人看来,不是很有些孤傲、离群,不合时宜么?例如,人家见荣誉就抢,见便宜就占,而清高者却仍在那里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不是太冒“傻气”了么?又如,现在许多地方的